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湖北小曲

湖北小曲由“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组成。汉滩小曲又称“汉口滩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于湖北境内的汉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折子戏为主。天沔小曲也叫“内河小曲”,主要流行于汉水沿岸湖北境内的天门、潜江、沔阳、汉阳、汉川等县镇及农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间小调著称。湖北小曲的曲牌据称原有二三百个,上世纪30年代末逐渐失传,现存100个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从长江上游和下游传来的小曲,也有抗战时期流落各地的小曲艺人从各地带回来的小曲。

湖北小曲是湖北曲种,俗称汉滩丝弦、外江小曲。由湖北中部地区流传的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约光绪年间,天沔小曲艺人开始与汉滩小曲艺人搭班,进入茶馆坐唱,逐渐融为一体。并逐渐盛行于长江沿岸的汉口、武昌、黄石、沙市、江陵、宜昌、九江等地。20世纪20年代更名为湖北小曲。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沦陷,小曲艺人纷纷逃难,遂将湖北小曲传到了外域远乡,成为湖北省的一个有影响的主要曲种。流传于武汉、沙市、宜昌等城市码头。

中国湖北曲种。约在清末由流传湖北中部的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合流而成。唱腔曲牌丰富,由南曲、文词、西腔、滩簧4个腔系100余支民歌小曲组成,婉转动听。演唱以坐唱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单人、双人、多人,以双人坐唱为主,男女合档;男演员兼操四胡,女演员手持云板击节。传统曲目有南曲的《抢伞》、《秋江》、《跳粉墙》等;西腔的《拷红》、《想情郎》等;文词的《宋江杀惜》、《安安送米》等。1949年后又编演了《雷锋参军》、《江姐进山》等,使湖北小曲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湖北小曲是我国说唱音乐曲种之一,在丰富多彩的说唱音乐曲种如鼓词类、弹词类、渔鼓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曲类、走唱类、板诵类、时调小曲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种地方特色浓郁、说唱音乐特点鲜明的时调小曲类说唱音乐。由于汉滩小曲艺人用汉口语音行腔报字,天沔小曲艺人用天沔语音发声吐字,形成了湖北小曲中的外江与内河两个流派。

湖北小曲的唱腔曲牌丰富,曲腔婉转动听,由“南曲”、“西腔”、“文词”、“滩簧”4个腔系和100余支民歌小调(曲)组成。南曲腔系是由南曲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了“南曲头”、“南曲数板”、“南曲尾”等与南曲有相对独立性的同宫子母曲牌,可叙事,可抒情,风格朴实优美。一个唱段由若干不同宫(G宫、C宫、F宫、D宫)的曲牌联缀而成。曲牌连接自由灵活,并可通过伴奏乐器四胡定弦法的转换(sol、re,re、la,la、mi,do、sol)来变换调门,以增强音乐的变化,加强表现力。为了突出曲种风格和保持音乐结构的统一,常以“南曲头”开始,以“南曲尾”结束,中间依次连接”南曲”、“七句半”、“平板”、¨南曲数板”等曲牌。在传统曲目中,文词、西腔两个腔系单独构成唱段而不与其他曲牌联缀。西腔植根于天沔民间音乐,曲词为上下句的格式,通过不同的行腔及节奏板眼变化,衍变出了“西腔头”、“西腔垛句”、“西腔尾”等同宫变体曲牌,唱腔迂回婉转,长于表现思念、悔恨、自叹等情绪。文词由“文词调”、“文词数板”组成。滩簧是单曲体形式。其他民歌小调都采取不同宫的曲牌、小调分节,可以与4个腔系联缀,也可单独自由结合。演唱以坐唱为主,也可站唱、走唱。坐唱分单人、双人、多人(又叫“打围鼓”)3种形式,以双人坐唱为主,演唱时多为男女合档,男唱生,女唱旦,男演员兼操四胡,女演员手执云板击节。唱词都用代言体,没有表唱成分。伴奏乐器以四胡、云板为主,也可增加琵琶、三弦、扬琴、二胡等。

唱腔装饰润腔技法

湖北小曲,特别注重在唱腔骨架上加花,运用倚音颤音、滑音等技巧增强小曲细腻委婉的风格特点,刻画不同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形象,几乎无音不饰,无腔不润。

1.连音,表示弧线以内不同音高的音要唱奏的连贯。

2.气口断腔,它的感情依据是吃惊、愤怒、仇恨、暗示等而产生的一种唱法。它往往利用气口的停顿并延续时值,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紧张空气来抒发感情,也有连续断腔并结合节奏的变化造成的一种气势表达某种感情。

3.抽气,表现悲哀唱段的一种特殊手段。抽声即倒吸气时声带振动。我们可观察悲痛欲绝的人在哭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抽噎声。

4.哈哈音,是湖北小曲借鉴四川清音哈哈腔的一种弹跳型的唱法,要求气息控制灵活,唱时舌根靠近软腭,阻住从隔膜处弹出的“颗粒”状气息,并与声门恰当的开闭相配合而产生断音。断音中带有“哈”“飘”或“海”等字的尾音,常用来表现清快活泼的唱腔特色。

5.弹跳音,主要是启动横膈膜的弹跳发出的断腔声音。发声时呼气与吸气两大肌肉群产生强烈而短暂的对抗,使气柱对声门冲击,使发出的声音迅速射向上部共鸣位置,产生颗粒效果的音团弹跳出去。

6.顿音,这种唱法是弹跳音唱法在低声区的表现。弹跳音多用上部共鸣,而顿音则多用胸声共鸣或整体共鸣。呼吸的对抗力比弹跳音小,但对抗的时值比较长。顿音稳健有力,从下部共鸣开始向上收缩,给人韧劲。

7.泣音,它是边哭边唱的一种戏剧性很强的特殊技巧,必须善于控制气息,顿胸,造成抽噎之态伴随着歌唱。

8.颤音,多用来修饰风格,加深感情。有长颤音、短颤音、快颤音、慢颤音、先直后颤等多种,是大脑神经有意识地支配一切有关发音的肌肉,在作发声动作的同时,又作有规律的颤动。声音中有波浪式摇动,音高略有改变。

9.顺波音,正音与其上方邻音(包括大小二度及小三度)急速交替。顺波音有短有长,两音交替一次,叫单顺波音,两次以上者叫复顺波音,也有先慢后快等等。

10.逆波音,正音与其下方邻音,包括大、小二度或小三度,急速交替。逆波音亦分单、复逆波音。

11.舌颤音,利用均匀持续的气流冲击舌尖,让它打嘟噜。

湖北小曲唱腔曲牌丰富,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南曲头”、“南曲正板”、“南曲尾“、“滩簧调”、“文词调”、“西腔”“[四平”、“银纽丝”、“叠断桥”、“叹五更”等。

湖北小曲以唱为主,说唱相间,早期多以联曲体形式演唱民间故事,可在茶楼、酒肆坐唱,也可“打街”卖“散唱”,或参与乡民的喜庆宴席唱“堂会”。湖北小曲的传统曲目,有南曲的《抢伞》、《秋江》、《跳粉墙》等;西腔的《拷红》、《莺莺饯行》、《想情郎》等;文词的《宋江杀惜》、《安安送米》等。西腔多为天沔小曲艺人演唱,与天沔花鼓戏中的西腔同宗。汉滩小曲的曲目有《秋江》、《抢伞》、《红娘递柬》等。天沔小曲的曲目有《拷打红娘》、《补背褡》、《麻雀歌》、《铜钱歌》、《照花台》等。新曲目有《看铁牛》、《雷锋参军》、《江姐进山》(以上为汉滩小曲)、《赶秧雀》(天沔小曲)等。

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的艺人用汉滩曲牌为木偶戏伴唱,出现了一批称为“大架子”戏的长篇曲目,如《白蛇传》、《秦雪梅》、《秋江》、《抢伞》、《双下山》等曲目。抗日战争时期在荆州、沙市的艺人还曾在广场演唱过《唤起民众》、《离家报国》等宣传抗日救国的新曲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增强小曲音乐的表现力,适应表现新内容的需要,在一些整理的传统曲目和新作品中,除注意保持各种腔系的特点外,在各腔系之间,腔系与其他曲牌小调之间也常互相吸收借用,并创作了《雷锋参军》、《江姐进山》等一些新曲目,使小曲艺术得到新的发展。

湖北小曲的传统曲目原有300多个,流传下来的有180多个。长篇(大本头)《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可连续演唱,经月不歇。短篇曲目,一般可供一个夜(日)场演完,如《拷红》、《秋红河》、《抢伞》、《苏文表借衣》、《西宫词》等等。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独脚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