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潜江市民俗文化

潜江市十大民俗文化

潜江民歌
  潜江民歌是指流行于市境内,由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活及风俗习尚等活动中创造的民歌。其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品种之多样、风格之独特,令相关专家学者称奇。从某种意义上说,潜江民歌亦是本土人民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抒情的载体,娱乐的工具。潜江民歌是楚歌遗风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周代,她属于《周南》,列于十五国风之首,是雅乐、燕乐的主体;战国晚期,屈原、宋玉津津乐道的“扬(阳)阿”即是潜江民歌;《四面楚歌》唱的是潜江的“鸡鸣歌”;汉代的“楚歌曰艳652”。这四种正三音列原型又有如和声转位的变形,以及这些三音列的自由交替与互相渗透,导致民歌音乐丰富多彩。由于潜江民歌的“艳”美,其中的传统民歌《数1》、《十许鞋》、《崔咚崔》等常被专业研究文章引为谱例。民歌手陈家凤参加全国民歌汇演,受到中央领导接见;歌手高尚……[详细]
江汉平原皮影戏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江汉平原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江汉平原皮影戏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有重大的历史学、美术学、艺术学价值,对于增强社区凝聚力,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江汉平原皮影戏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江汉平原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入选。该项目保留着传统的楚风、楚俗、楚文化和楚音乐,其歌腔皮影中保留的“鸡鸣腔”对研究古楚音乐、汉代乐府音乐、丰富中国音乐史料乃至对世界音乐的丰富与完善,都将产生积极的作……[详细]
灯会(潜江灯会)
  潜江灯会,是湖北潜江地区春节、元宵期间,广大民众自发参与,通过花灯赏玩赛巧、民俗游街闹春、商贸赶集等活动,以酬神祈福、庆节娱人为目的的综合性传统民俗活动。潜江灯会历史悠久。汉唐以来,潜江多隶属于江陵、荆州等府郡。唐代的《酉阳杂俎》中明确记载:“江陵旧俗,孟春望夕,高列彩灯,士女缘江,喧闹纵观。”明清时期,潜江归属荆州府,在《荆州府志》中就有“上元张灯自十一日起,至十三、十四、十五三夜尤盛,影灯裁绘……谓之灯市”的描述。1949年以后,潜江灯会发展迅速,各乡镇和社区每年均组织各类灯会游街活动。1959年,《潜江县志》中载有:“(潜江)从正月初九至正月十五日大闹花灯,大搞娱乐。”1978年,潜江民间自发组织了花灯研究会,1978年至2019年期间,相继举办了21届大型灯会。从1978年起,潜江每……[详细]
潜江花灯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花灯潜江花灯,是潜江民间沿袭闹元宵观灯习俗,经世代传承而保留下来的花灯制作工艺。潜江花灯有以装饰、点缀、烘托环境为主的装饰性花灯;以表现人物和情节的主题性花灯;以趣味性、知识性为主的娱乐性花灯;还有直接为生活服务的实用性花灯。制作花灯的题材有历史、人文以及自然界的各类物种。如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题材尽数采纳。潜江花灯的工艺从构思设计、造型工艺、装饰工艺是一套完整的工艺链条,手法多样,精工细作,给人以巧夺天工的美感。潜江花灯比较完整地继承了传统工艺,并且携带了楚地的民俗遗风,是中国传统花灯的历史缩影,具有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唇齿相依的亲缘关系。其构思造型的结构美、精雕细镂的工艺美、和谐统一的装饰美、灯光运用的色彩美,凸现出文化、工艺和科学价值。……[详细]
潜江高台舞狮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高台舞狮相传狮子舞祖师为晋代光武夫子。隋唐时瓦岗军聚义,按十三太保规矩,搭台逢单不逢双,取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为标高。潜江市浩口镇宋场村、熊口镇马场、竹根滩镇潜河村、洋湖垸村,很早就有玩高台狮子的习俗。宋场村乡民古有习武之风,之后有了狮子舞表演,并从地狮舞发展到高台舞,属“北狮”系。竹根滩镇潜河村,舞狮活动传承数代,享誉一方。竹根滩潜河村,较完整保存了高台舞狮的仪式和套路。武术家彭伟先生,是潜河村高台舞狮的领头人,在他身边,集中了一批有影响的武术家,有大师兄郭振田,有潜江市武术家协会主席王元喜,有气功师徐礼锐等等。舞狮有一些特定的禁忌和祭祀仪式。舞狮人在活动期间要戒酒色,不熬夜,不着白衣。舞狮前一天要到寺庙和土地庙敬香祭拜,活动结束还要顶着狮皮回寺庙叩首……[详细]
潜江草把龙
  潜江草把龙灯因采用稻草扎制而得名,形成历史久远。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楚地最早舞草把龙灯见于汉代,盛行于唐,历代相沿承袭。清光绪五年(1879年)《潜江县志》风俗篇记载中有草龙图,并附有对草龙的描述。其中心区域包括龙湾、熊口、张金、老新镇以及潜江市南部的水网湖区(水稻产区)。潜江草把龙灯是长江中下游楚人崇龙、尊龙意识及后世民间多神信仰(主要是佛、道)复合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是长江中游悠久的稻作文化标志性的民间文化现象。草把龙灯具有显著的民俗特征、楚文化遗存的祭祀性特征和民间手工艺造型艺术特征,并兼有民舞和民乐的艺术成分,具有民俗研究价值和传承实用价值。……[详细]
  《乱世邪神》取材于江汉平原天门地民间故事,讲述的是明未清初,随着闯王李自成领导的那场伟大的农民起义应运而生的,以徐苟三为代表的地方小人物的事情。徐苟三,聪睿、侠义、勇敢、幽默、活泼,框正去恶,戏强助弱。但,任你百千智,磨乱总随身。本书大故事套小故事,紧紧相扣,不呈裂痕。以纯朴的、地方味较浓的语言,述说令人信服的民间故事。笑话,让人开心捧腹。武打,惊心动魄。战争,恢宏壮烈。爱情,心馨神往,几欲置身。阴谋,愤然跳起,置书弃读。斗智较技,切莫复视。语言形式多样。歇后语、联对、欲语、“文明话”、“跳越时空话”稚言童语、聊天扯白语、皮影乡戏语,无不在恰当时幽它一默。人物塑造:一、注重时势造英雄。二、侠义智慧为首。三、最原始最本质的爱。四、让底层人物跳出来。五、干伟大事业的人,也是极平常的人,极平常的人……[详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锣鼓大约在明代中叶,距今约三百多年前,潜江便有了“薅草锣鼓”和“车水锣鼓”,即在田间边劳动边鼓乐,当时就以“锣鼓伴奏,一唱众合”的形式出现在田间地头,随着时代变迁,“潜江锣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潜江民间民俗、风俗、宗教、民间艺术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锣鼓”俗称“锣鼓家业”,潜江传统锣鼓班阵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十样锦”。另一类是“五锦头”。潜江锣鼓乐器种类主要有:大鼓、堂鼓、小鼓、腰鼓、小锣(勾锣)、马锣、大锣、抄锣(亦称对锣)、土锣、苏锣、钹、金钹等。潜江锣鼓的重要部件主要有:鼓槌、锣槌、钩锣签、马锣棒,钹绸带等。如用大鼓,需制作大鼓座架,均为艺人根据需要自制而成。潜江锣鼓的传统乐牌种类繁多,总体归纳约十多个固定乐牌。当地人称锣鼓乐牌为“锣鼓……[详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唢呐唢呐是潜江最具代表性的乐种之一,唢呐艺人,潜江人谓之“吹鼓手”,曾遍布潜江各地。据老艺人回忆说,唢呐流行潜江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乡村人家办红白喜事,少不了要请唢呐班子上门,图个热闹。潜江唢呐有长短之分,可细分为“大号子”、“中号子”、“小号子”。潜江唢呐的流传方式主要是以师带徒,口传心记,多使用传统工尺谱。唢呐演奏大多用击乐伴奏,乡间一般组建有可自由组合的“吹鼓班子”。唢呐吹奏以本土民间小调音乐为基本元素,音韵高亢嘹亮,节奏欢快,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大喜大悲的情绪。唢呐与锣鼓的吹打响应,唇齿契合,浑然一体。唢呐调子丰富多彩,有满堂红、清水莲、节节高、小开门等近三十个曲牌,另有小曲牌五十余个,演奏中,根据不同的场合气氛吹奏不同的曲牌。本地唢呐的制作、旋律记……[详细]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鼓歌潜江鼓歌亦名“鼓盆歌”,源于我国古老的“鼓盆陪丧”习俗。因用于民间丧葬出殡典礼,故又谓之“打丧鼓”,分“坐丧鼓”和“跳丧鼓”两种表演形式。潜江民间鼓歌班子带着一面中型大小的鼓,唱腔调式多配合鼓点唱数板,平板、敲板、哭腔亦多见唱词以七言句式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多用方言衬字,通俗押韵,朗朗上口。唱段分四句、三句半、五句半和杂言,在整齐中有参差,以形成抑扬婉转的演唱效果。潜江鼓歌曲目丰富,多为艺人手抄传唱,也有“倚声填词”的即兴表演。潜江鼓歌的音乐及唱腔融入了大量民歌和民间小调音乐元素,音韵婉转悠扬,悦耳动听。唱词多用方言俚语,注重修辞,俏皮而有文学性,韵律和谐而富于音乐美。潜江鼓歌与民间丧葬习俗密切相关,其千年传承的独特的说唱艺术自成体系。深厚的楚文化渊源与……[详细]

全部潜江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