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黄冈市民俗文化

黄冈市十大民俗文化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精挑细作,工艺日臻完善。至近代更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瞩目于世。其构图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山水田林,乃至神话戏曲故事都凝聚了黄梅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黄梅挑花1938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4年获波兰“社会主义国家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奖,1959年1总理在众多湖北工艺品中亲自选其装饰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改革开放以来,黄梅挑花多次作为国家和湖北地区的工艺品代……[详细]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详细]
武穴岳家拳
  武穴岳家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较为完整地流传下来的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为民族英雄岳飞根据自身所学结合与敌作战中实战而创立,传说为内家拳形意拳母拳,流传至今已800多年。据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后裔在湖北武穴已相传三十三代,近两千多人。自宋代至今,岳家人对岳家拳的练习从未间断,而岳家拳的最初拳谱,就保留在《岳氏宗谱》中,是岳氏家谱的一部分。……[详细]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原先湖北的鼓书,与我国北方的鼓词类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同宗的关系,而鼓词(鼓书)又与说书(评书),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1]唐代佛教盛行时,教徒们不仅讲唱佛教经卷,说唱历史故事,也说唱民间时事故事,如《秋胡小说》《张义潮变文》等。到了宋代,由“变文”衍变为鼓词,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话本。这些话本经过文士的润饰加工,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性。由明入清,鼓词日益盛行于北方,并逐渐传播到南方。湖北鼓书的历史,正史记载甚少。从鼓书艺人的师徒相承关系追溯推测,清道光末年,即有有名的鼓书艺人卖艺授徒。在这之前的流传时间肯定更久。其中早期名艺人丁海洲(丁铁板)据说是由山东……[详细]
英山花鼓
  一、英山文化传承和英山花鼓地方特色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候,宋为毕升故里,今为作家之县的英山,乃江淮文化,荆楚文化,南北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地,堪称京、汉、楚三大剧种之母的采茶戏千年衍演于此,风靡全球的黄梅戏之基本声腔亦脱胎于斯。具有关公楚韵的英山民间曲艺-----英山花鼓,其艺术形式多样,世代相传,独具典型的地方色彩,莫不渲染于婚丧喜庆,佛道祭祀,或日常生活之中,而独具典型的大别山山乡风味。二、英山花鼓的流派和表演艺术。英山花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由1、天化鼓(亦称打花鼓,地故事,圈子戏);2、地花鼓(亦称唱花鼓、唱唱儿、唱1);3、南调花鼓;4、北调花鼓四种类型而构成,这四大类花鼓,无论是在曲目内容,表演艺术上还是音乐曲调上,各具特色和风格,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1、天化鼓:偏重于打……[详细]
罗田畈腔
  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位于大别山脉南麓,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起源于远古时期劳动号子的罗田畈腔是在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产生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它吐词用罗田方言,发音用小嗓(喉部发音。任黄州团练副使时的苏东坡当年游察罗田时被罗田畈腔所震撼,称畈腔歌唱者为“鸡人”),其曲调高亢嘹亮,节拍自由悠扬,最高音可达小组字“5”音。演唱时最少要二人以上,一人提牌子(领唱),一人打背弓(接腔),所有人拗蔸儿(齐声唱和)。它曲目丰富,可分《歌儿》、《挣音》、《盘腔儿》等三大类。《歌儿》内有山……[详细]
赶柳翠
  罗田民间舞蹈“赶柳翠”主要描述古代社会上几种不同身份的人物,追赶观看准备到庙堂敬香的官家小姐柳翠所引发的故事。舞蹈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演员根据出场顺序,穿戴相关的服饰和使用相关的道具,按照锣鼓节奏表演,其诙谐风趣的剧情主要靠演员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来展现,具有独特的地方生活气息。演出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演员的技艺和观众的情绪而定,长则半天,少则1个小时。演员人数5-8人不等。罗田县地理位置属于东经111°06′—115°45′,北纬30°01′—31°12′。海拔最高1729.13米,最低为46米。据史料记载,“赶柳翠”于唐初发祥于大别山南麓罗田县及其周边地区一带,到宋朝时由单击鼓演奏改变为锣、鼓、钹、小锣、马锣、木鱼合奏,并沿续至今。“赶柳翠”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它在舞蹈、表演……[详细]
东腔戏
  东腔戏又称东路花鼓,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以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是源自西路花鼓的楚戏的姊妹剧种,清中叶至今在这里世代口耳传授,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今已有9代传人,前7代的多名老艺人20年前就上了《湖北省文艺志》。在陈家山垸内,至今还保留有一座历经200年风雨的古戏楼,厅堂内悬有师祖陈兴太题写的匾额“源远流长”。这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唱上几句东腔,今年70多岁的陈月舟,全家人可合演一台戏。“文革”期间,村里的戏班曾遭禁查,但人们仍私下口耳传承,村里东腔戏班的现任召集人陈贵生便是那时开始学唱东腔的。9代传承中,陈家山戏班打破了过去女戏男唱的传统,开始培养女演员。目前戏班的演员能唱东腔戏72种板腔中的50余种,保留有《珍珠塔》、《秦香莲》、《天仙配》等30个大本子剧目和《拦马》……[详细]
团风狗脚及制作技艺
  “狗脚”是团风一种特色小吃,原名“金刚脐”。相传为北方游牧部落一种食品,因形似罗汉金刚的肚脐眼而得名。满清入关后成为贡品,清乾隆帝微服江南,视察团风漕运时而传入民间,百姓见其状似狗爪而易名。因其色泽金黄,外脆里香,甜而不腻,老少皆宜而享誉鄂东南,它与麻花、馓子、琪玛酥一道,原为鄂东寒食节四大主食之一,现已被列入《湖北风味小吃》。据团风狗脚第6代传人童奇进介绍:其曾祖于清光绪年间,在团风鲜鱼巷客货码头旁开了间熟食店,专门经营馒头、烧饼等熟食,尤以狗脚为招牌,买卖十分火热,其它店铺纷纷仿制。民国初年,狗脚已成为人们四礼八节、走亲访友的馈品。在靠手艺吃饭的年代,其工艺配方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大都是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口传心授,秘而不宣。狗脚制作流程可分为配料、和面、发酵、打条、成型、贴缸、烘烤、……[详细]
天台禅乐
  天台禅乐,由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支全僧人禅乐艺术团表演,是天台寺首次推行将禅乐训练作为天台僧侣的修行法门。目前艺术团能够演出30多个不同类型的节目,艺术团的舞蹈表演大多是表现佛教内容的,比如佛教手印舞蹈《-舞》,用舞蹈动作把佛教手印夸张和艺术化;舞蹈《放河灯》表现了农历七月十五追祭祖先、超度亡灵的佛教传统。排演的音乐情景剧《茶礼》则展示了佛教的禅茶文化,大合唱《祈福歌》、《回向偈》低沉雄厚,让观众感受到传统佛教音乐的魅力。……[详细]

全部黄冈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