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新昌民俗文化

新昌十大民俗文化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新昌调腔剧目丰富,既有源于目连戏、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各种剧目,又有近现代新编的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的古剧抄本就达159种,其中属于元杂剧的《北西厢》、《汉宫秋》、《妆匣记》等剧目为调腔所独有,极为珍贵。新昌调腔剧团是全国惟一能演《北西厢》的艺术团体,其演出的《汉宫秋》亦能保持元曲的原貌。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167出调腔目连剧目中,为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多达72出。调腔演唱中有干唱、帮腔、叠板等方式,常在每句唱……[详细]
传统砖瓦制作技艺
  新昌自古就是一块充满诗意、人杰地灵的地方,千百年来,民间就萌发并传承了江南古建筑砖瓦和砖雕的制作技艺,即传统砖瓦制作技艺,并一直得到了较为完整地保护与传承。以此非遗项目为依托,在羽林街道央于村一带已建有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等多家传统砖瓦制作企业,古老的技艺依旧在现代新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砖瓦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首先根据图案,做出对应的模具;其次将泥料制成胚胎,放入窑中烧数天,窨水冷却后方可出窑了。虽然瓦基本上做成了,但这只是一般的初加工,若要是细加工,还要进行做旧处理,主要对雕刻部位进行磨光打细,使其更加具有保存价值。而方砖经过选泥、练泥、制坯、装窑、窨水、出窑、打磨等工序后做出来,其具有的保存价值将不言而预。这样一块制作精良、外形美观的砖瓦的问世,是一种高……[详细]
小京生炒制技艺
  小京生,俗称小红毛花生,在新昌可谓家喻户晓,是新昌传统的地方优良品种。种值历史较久,品质特佳。新昌小京生果形美观,多用来炒食,香酥甜醇,风味特佳。同时也可以加工成多种食品,营养丰富。经测定,小京生化生仁含蛋白质27%,脂肪48%,营养价值比鸡蛋、牛奶还高。“常吃小京生,胜过滋补品,吃了小京生,天天不想荤”是新昌农村的一种流行说法。小京生花生还具有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能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补调气;经常食用对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还能提高青少年的记忆力,并具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故有“长生果”之美称。一直在新昌民间传承的传统的新昌小京生炒制技艺是这样的:先从水极清的江河里淘足米粒般大小的细沙,晒干后备用。炒制小京生时,先把锅烧热,再放进晒干后的清水沙,把沙炒热至微烫手,再把晒干的……[详细]
西坑吹鼓亭
  吹鼓亭,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了,其顾名思义就是供乐队抬着边走边演奏的一个彩色亭子,颇具艺术观赏性。鼓亭是由细木精雕细刻而成,呈六角四层,可拆可装。底层是一些寓意吉利、平安的楷书;第二层是山水、花鸟图案;第三层是戏剧人物画;第四层则是天上神仙之类的图画,亭顶飞檐翘角。每层六角配有彩球,每层门面配上对联、匾额,各层围有护栏,护栏雕一些吉祥图案。演奏时,前面四面旗子开道,锣、鼓装在鼓亭里敲打,吹、管、弦乐器围在亭两旁司乐。演奏的曲目主要是器乐曲《大辕门》,意在烘托将军出师、挥-马、战鼓震天动地、战马嘶鸣长空的雄伟气概;其旋律激昂慷慨,虎虎生威,急如暴风骤雨,又如千军呐喊、万马奔腾;缓时却又如行云流水,悠扬婉转。吹鼓亭适宜在喜庆佳期演奏,既适合广场踩街表演,又适合舞台演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神州……[详细]
丁家坞马灯
  丁家坞马灯历史悠久,相传始于南宋末年:朝廷有位丁姓兵部尚书,为人刚正不阿,憎恶奸佞。因触犯皇上而遭贬,举家逃生到新昌县小将镇南洲村,其后人又于元代时迁移到城南乡丁家坞村。据传,他一手创编了舞蹈《马灯》调,还组织了《马灯》队,赴四村八乡表演。《马灯》的主人公选集了汉、三国、宋各代忠良以示歌颂,并将-求荣的毛延寿作为奸佞代表严加贬斥,人物形象一正一反,爱憎分明,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因而历经元、明、清、民国代代相传,至今未绝。1985年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绍兴卷》。马灯又称调马,表演在锣鼓和唢呐交响的《骑马调》中开始。表演者分为马群甲、乙二组,马夫甲、乙各领一组,旗牌手四人分二行,双手将旗牌擎于胸前,在音乐声中率先上场,马夫甲乙,穿黑打衣,头包红巾布,脚穿黑色平底靴,以两个小翻斗率……[详细]
新昌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戏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后岱山村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根据东茗乡后岱山村民间老艺人王志求(1928-2011)介绍,民国初年,东茗乡里白岩村民间艺人吕木火学成布袋木偶表演技艺后,带领儿子吕庆南及同乡人吕宏波、吕根标、王志求、王相如、赵洽波等六、七人结社行艺,表演布袋木偶,曾经红极一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剧团解体、演员分流,布袋木偶表演艺术从此销声匿迹。2006年,东茗乡人民政府对消失了40多年的布袋木偶表演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整理。为使“布袋木偶”这一民间艺术能得到保护和传承,市级“布袋木偶”传承人王秋芹拜村里唯一的老艺人王志求为师,正式开始从事布袋木偶表演。亲自动手制作木偶头、戏台和木偶服装,并协助唯一的老艺人王志求完成了表演,使布袋木偶成功列入新昌县和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甘棠元宵乐
  “元宵乐”又名“闹元宵”,是一种用打击乐器与管弦乐器混合演奏的民间器乐,因其演奏的曲牌“闹元宵”而得名。该曲目演奏的乐队由12人组成。其行当分笛子、碗胡、板胡、二胡、小梅花、引罄等5人;大、小堂鼓、大锣、小锣、双木鱼、叮当、钹、月锣7人(有的由一人演奏数件乐器)。根据该村“元宵乐”乐队负责人石铨法(1933年3月出生)叙述;曲目源于清光绪三十年(1871年)山阴盛塘村人冯公作《梵音集》(由邑痒生张乐智作序)该集分《梵音集上》、《宣卷》、《宣卷调》等内容,现残集藏于村人俞可相(1916年生)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张绍良授教元宵乐,直到80年代再度恢复,并在1985年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乐曲集成浙江绍兴分卷》。“元宵乐”是娱乐性很强的民间器乐表演形式,一般都在喜庆节假日时演奏,以营造欢乐热烈……[详细]
新昌真君殿庙会
  真君殿庙会,是因真君殿(又名石真人庙)的建立而形成。真君殿建于宋末,位于沃洲山之阳,前临沃洲湖,为纪念抗金名将宗泽而建,殿内塑有抗金名将宗泽像。庙分大殿、中殿、夫人殿、观音殿、千佛殿、财神殿等,共有殿堂五十余间;另设山门、戏台、仪门、小山门、念佛堂、地庄寺及放生池等;山门外有约200平方米的广场。清光绪三十年(1904)真君殿捐资重建,耗资三万余金,历四年竣工,殿堂五十余楹,构筑精致,气度恢宏;近几年来在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协助下,真君殿内的戏台、中殿等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意外,又建成六十甲子殿、财神殿、千佛殿、夫人殿、观音殿,更加丰富真君殿的内涵,作为一座佛道合揉的庙宇建筑,真君殿为新昌县内古建筑工艺之典范,196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真君殿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庙会,庙会上会班、娱神……[详细]
新昌十番
  十番是流传在浙江省新昌县境内的传统音乐,原属宫庭音乐,至今已传承了近200年。新昌十番又名“圣莞十番”,“圣莞”二字源于《论语》中“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一语,旨在教育十番弟子要“学圣贤、享欢乐”。黄坛是新昌县东部山区的一个古村落,附近沃洲山有个真君殿。香火洛译不绝,庙会兴隆。毎五年一大会,四年各有小会。黄坛十番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清道光年间,黄坛石氏后裔第六十六世祖益铭公、邑庠生(1808-1872)在苏杭经商时,遇到一位沦落江湖的歌伎,歌伎善琴艺,精音律。于是先生请歌伎为师,决定组建一支十番演奏队,由她-一班已经沾染鸦片的不良族人后生,引导他们走正道。圣莞十番由八支唐代教坊曲牌组成套曲,也参插一些民间小调,如“三六”、“滩簧”、“九连环”、“双看相”、“十杯酒”等曲……[详细]
新昌茶祭
  茶祭最早起源于夏朝,据传,大禹帝的女儿仪狄公主与附马司徒庠奉命在会稽守陵,偶尔发现在禹王陵周围,有十几丛正开着奶黄、奶白色花朵的茶树。在当时,还没有饮茶的习惯,茶叶还只是一种比较珍贵药材,为人们所重视。夫妻俩就地采了一些茶芽合成一捧,时令虽已中秋,但仍香气扑鼻,夫妻俩恭恭敬敬将茶芽放在祭坛上,又恭恭敬敬地行三拜九叩首的大礼,这是最早的关于茶祭的传说。新昌的茶祭活动开始于天姥山广福寺建成之日。据传,天姥山是西王母行宫,天姥茶早在仪狄发现禹王茶之前已发现和使用。据传西王母弟子广福四处为民除害,用茶做的药丸解除人们的疾患,因而深受人们爱戴,在广福升天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天姥山麓建了广福寺,一年一度的茶祭活动也从此开始。在北宋真宗天僖庚申年间,茶祭在天姥山地区比较流行。比较典型的如天姥山东麓东山……[详细]

全部新昌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