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六安市 > 霍山民俗文化

霍山十大民俗文化

绿茶制作技艺(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生产可追溯到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当时霍山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霍山黄芽兴于唐宋,明清被列为贡品。唐朝李肇《国史补》有这样一段记述:“寿州有霍山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商货不在焉”,说明了霍山黄芽在唐朝就是地方名茶,并受到外地客商的青睐。到了宋朝,霍山黄芽由蒸青团茶转变为散茶,制茶方法更加精细、独到。但杀青工序多为蒸茶。到了明清时代,霍山黄芽制作技艺有了较大提高,工艺日趋完善,制法上,已把“杀青”改蒸为炒,并有了“闷黄”过程,饮茶亦由烹改为冲泡。明朝是霍山黄芽继往开来的光辉时代,万历年间县令王毗翁“亲治茗,修贡事”,他的《黄芽焙茗诗》:“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详细]
石斛泡制技艺
  枫斗的出现已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实践证明,新鲜的石斛不能长久保存,而通过药工将新鲜石斛加工成枫斗以后,石斛就不易霉烂、虫蛀和变质。现如今加工枫斗的重点地区为安徽、浙江和云南等地。各地的加工方法有所不同,浙江和云南加工的铁皮枫斗均为螺旋状,而安徽六安的霍山石斛枫斗呈现弹簧状,俗称“龙头凤尾”,霍山石斛枫斗传统炮制技艺于2010年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九仙尊霍山石斛的高级技术顾问、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云峙先生手中得到了普及和推广。霍山石斛枫斗(龙头凤尾),以霍山石斛茎为原料,经分拣、清洗、炒制、绕条等十八道工序制成的弹簧状干品。其茎基部保留有部分须根,并与茎稍分别翘出,形成昂起的龙头和翘起的凤尾。……[详细]
迎驾酒传统酿造技艺
  迎驾酒的传统酿造技艺是指迎驾厂一带槽坊所普遍采用的传统手工酿造技艺,流传到今天共有96道工序。迎驾酒的酿造和消费习俗是霍山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深深打上了大别山文化的印记。在传统迎驾酒酿造中,其原料采用当地的小麦、大米、高粱、糯米、玉米,使多粮酿造的迎驾酒具有幽雅细腻的复合香气和绵甜净爽的口感。所在环境位于北纬30°附近,气候温和、湿润,特别适合酿酒微生物的生长。酿造区域水质清纯、甘甜,是酿酒的好水源。在酿造中多使用毛竹器具,使酒体渗入竹之清香。工艺方面有三个方面相对比较独特。一是女工踩曲,曲块松紧适度,容易发酵。二是高温曲,使酒体风味呈浓中带酱。三是看糟做糟。即酿酒技师根据经验和感觉现场确定入窖条件等。另外,续渣混蒸、跑窖、换(huan平声)糟发酵,泥池发酵等技法的运用,使传统迎驾酒具……[详细]
淠衡钝斋医学
  中医淠衡钝斋学派,是皖西地域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由前清秀才徐大昭先生1901年悬壶行医肇始,迄今已110余年,共传四代,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其特点一是学术上自成一家,与众不同,论伤寒发前贤未竟之旨,辨温病启后学方便之门,治肝病起寒温重症之衰。二是传承上脉络广泛,影响甚远,培养出众多医林人杰。尤其刘钟奇先生,因其出名最早,享年最久,工作时间最长,而在皖西最著影响。钟奇先生带徒上10人,其子刘大赋,其侄刘琳,均为当代名医、副主任中医师,杜兆雄因主持徐大桂先生遗著搜集整理工作,深得徐、刘二代良师遗训启迪和临床教益,并综合吸收当代各学科研究成果,使钝斋医学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进入一纸斋医学阶段,被称为“双斋医学”。2013年,由杜兆雄、杜江父女合编成书之《揭秘双斋医学——沁入21世纪的原生态中医……[详细]
  四弦书是安徽皖西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它以独特的演奏技巧,多种形式的唱腔运用以及丰富的板式节奏变化,在民间曲艺中独树一帜。四弦书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而得名,最初演唱的是皖西民间小调,后形成[乐白调],并由此衍生出[乐调]、[白调]、[欢乐调]、[愤乐调]等曲牌,又吸收了坠琴的演奏技巧,遂成型。历史四弦书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演唱四弦书最著名的艺人是霍山的刘应才,霍山县委、县政府对于民间文化非常重视,2004年举办了中国·大别山民俗文化大奖赛,刘应才的学生姜宏林把四弦书《榜样》搬上了舞台,使其重放异彩。保护意义四弦书是在汲取皖西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曲种,研究四弦书在皖西的起源、发展情况对于进一步研究皖西民间音乐的历史有着重大作用。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全部霍山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