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泰安民俗文化

泰安十大民俗文化

泰山道教音乐
  泰山道教音乐是一种山东省的汉族宗教音乐,是道教进行斋醮仪式(即做道场)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自秦代开始泰山就有了方士、道家,经两晋南北朝的蜕变换新,到隋唐得到长足的发展。唐宋以后,碧霞元君受到了民众广泛的尊崇,泰山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加神圣,泰山道教伴随着泰山独特的神文化现象发展起来,泰山神无与伦比的地位成就了泰山道教文化的鼎盛,泰山道教文化的鼎盛孕育了泰山道教音乐的繁荣。2008年,泰山道教音乐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泰山道教音乐历史悠久,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北魏,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泰山道教音乐自诞生之日起便融入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之中。历代帝王对泰山道教音乐更是推崇备至。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详细]
泰山剪纸
  剪纸是泰安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多在春节或其他喜庆之日,用来装饰窗户、墙壁、天棚、灯笼、面缸、纸斗等。过去剪纸作者除一少部分是民间艺人外,大多为农村妇女,题材多为吉祥之物,或神祗偶像,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剪纸艺术突破实物装饰的范畴,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剪纸艺术工作者常以泰山雄奇瑰丽的风景为题材,或创作单幅作品,或创作文学作品的插图、连环画、书画装帧,或制作幻灯、舞台美术等,创作出大批独具泰山风格的剪纸艺术品。  泰安剪纸艺术以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剪纸学会副会长柯大先为代表。他先后发表近千幅作品,其作品热情讴了新时代、新风貌、新人物、新生活。1981年,他创作的《民艺之花》、《碧霞祠》两幅作品参加了在东京举办的日本第四届剪纸展览。《民艺之花》取材于泰山民间歌舞……[详细]
微山湖端鼓腔
  微山湖端鼓腔又称端公腔,是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东平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的一种汉族传统曲艺艺术。原生态“端鼓腔”的伴奏乐器是几面羊皮鼓,声音单调烘托不出气氛。“微山湖端鼓腔”演出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旋律优美,唱起来转换调颇为自如,是研究古代汉族民间音乐的重要资料。已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微山湖端鼓腔(端公腔)”发源于山东省微山县境内的微山湖沿湖一带,它的渊源并无确切历史文献记载,但专家推测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乡人傩”,是微山湖渔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祈祷祭祀、追溯历史、祝寿祈福、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在长期的传承与演变过程中,“端鼓腔”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曲牌调式、统一的舞蹈表现形式、统一的演唱内容,促使这一粗犷豪放、独具水乡特色的汉族传统演唱艺术逐渐走向……[详细]
泰安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在泰安地区广为流传,影响全国,是中华民族喜食豆腐风俗的典型代表。泰山豆腐制作历史源远流长,乾隆年间修订的《泰安县志》曾这样记载:“凌晨街街梆子响,晚间户户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豆腐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菜品。保护传承泰山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泰山豆腐食俗历史悠久,集儒家文化、泰山文化、养生文化为一体,形成了以豆腐蕴含美好寓意的食俗,是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深受民众喜爱,社会价值显著。泰安因历史的因缘与地方物产的优势,把食用豆腐发挥到了极致。泰安有三美,“豆腐、白菜、水”,以豆腐为主料,烹饪的“泰山豆腐丸子”“一品豆腐”“芙蓉豆腐”等180余道菜品,成为百姓日常喜爱的菜肴。经集体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将民间相传……[详细]
泰山织编画
  泰山麻纤维本身属于纤维素束状纤维,横截面为空腔结构,纤维中含有大量的极性亲水基团,纤维的吸湿性非常好。特别是经改性脱胶后再梳理过程中,因纤维束纵向0而形成许多裂缝和孔洞,并且通过毛细管道与中腔连通,此种结构使泰山1纤维具有唯一的吸湿透气性能。经测试泰山1纤维中的1酚类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1纤维虽经脱胶和染整加工,仍然存留和吸附了微量的1酚类物质,极其微量1酚类物质的存在就足以灭杀霉菌类微生物。 泰安市金飞虹织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为低碳、环保、可降解原材料并加入了全新豪华的提花图案设计,工艺严谨、高档典雅、花型逼真、色泽艳丽、质地考究,具有观赏性、保健性、实用性,先后获得国家专利80多项,泰山1纺织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产品深受消费者青……[详细]
泰山石敢当习俗
  “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此俗在民间甚为流行。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先后经历了早期石敢当的萌芽阶段、石敢当的变异阶段和兴盛阶段三个时期。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到“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镇宅”到“化煞”再到“治病”、“门神”、“辟邪”、“防风”等的转变。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关于石敢当的神话故事也在各地演绎成多种版本。泰山石敢当所表现的“吉祥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普遍渴求平安祥和的心……[详细]
泰山传说故事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详细]
泰山国画石
  国画石,又称太古石画。以其形成年代久远,画面图像变化丰富,有着浓郁的中国画笔墨情趣而得名。“泰山国画石”则是得自泰山山脉的一个新石种,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其画面主题鲜明,变化万千,尽显北方山水豪迈气质,为奇石界的一朵奇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山作为“五岳之首”,气势磅礴,人文底蕴雄厚。泰山石因此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灵性,自先秦至今,泰山石都是国家、村落、家庭的庇护石。而泰山国画石则倚泰山石之势,实用与审美兼得,收藏与投资并举。 泰山国画石在形态、纹理、色彩、神韵方面极富人类审美情趣,仿佛包容诸多绘画技法,赏之令人神醉情驰。……[详细]
大禹治水的传说
  传说渊源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流传已久。宁阳境内有关大禹及其治水的传说更多,最早见于文物例证的有西周中期遂公盨铭文,其后《诗经·大雅》、《史记·禹贡》均有记载。此外,宁阳境内的禹王庙、禹王坟、村名、地名、宁阳八景中也有反映。其中有为纪念大禹治水,在大汶河南岸创建的禹王庙,占地25亩,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祥,庙内11株千年古柏,其中一株传说为大禹化身;西汉时期的古村落禹颓村(今白马庙村),相传是大禹带领部落外出治水留下的遗址;被现存最早的明万历三十四年编撰的《宁阳县志》中列为明代宁阳八景之一的“铁牛镇海”,是传说大禹治水时留下镇海眼,绝水患的堌堆山景观。几千年来,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宁阳及周边地区久传不衰,家喻户晓,人们至今传颂着许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诗词及歌谣,妇幼皆知的《禹……[详细]
宁阳斗蟋
  宁阳斗蟋,始于唐,著于宋,盛于明清。蟋蟀入诗,始见于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唐风·蟋蟀》中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蟋蟀在堂,岁聿其逝……”《逐逐风·七月》中亦歌曰:“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在我床下。”由此可见当时先民对蟋蟀的生活规律已相当熟悉。宁阳是中华蟋蟀的摇篮,是中华蟋蟀文化的故乡,蟋蟀资源极其丰富,名虫战将辈出。经过两千余年的演变过程,斗蟋文化由宫廷文化转变为平民文化。五代诏废帝时,翰林学士王仁裕所著的《天宝开元遗事》中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至中诏始,玩养斗蟋普及民间。同畜养蟋蟀一样,斗蟋之风也发轫于宫中。斗蟋之风盛行于南宋,南宋奸相贾似道,是最大的蟋蟀玩家,它……[详细]

全部泰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