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民俗文化

徐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徐州老同昌
  老同昌即徐州市老同昌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老字号茶叶专业公司,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其前身是老同昌茶庄,它始建于1927年。如今“老同昌”已在市县设立18家连锁店,经营高、中、低档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普洱茶、保健茶、名优礼品茶、精美陶瓷、紫砂茶具、工艺品等3000多个品种,年销售额达4500万元,在全省行业中名列前茅。1939年,同昌茶庄二掌柜马番周与店员赵紫青、张秉和、牛兰刚、马跃先合资1万元伪币与开封总店脱勾,名起老同昌茶庄正式营业。同时,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基地,以浙江春茶为主,在温州四窨茉莉花茶。由于茶叶口感好,香气浓郁,品种齐全,货真价实,服务优良,在徐州茶界声誉日隆,独领1。当时,老同昌茶庄行市看好,带动了徐州茶馆业的兴旺。是时……[详细]
丰县吹糖人
  吹糖人,行话称“捧虚”意为“一本万利”的买卖。古谚云:“七十二行,不如敲锣卖糖”。相传,在唐代以前就有这项民间手工技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吹糖人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在民间延续不断,世代相传。丰县有这样一种传说:古代有一老艺人,膝下有三子,老艺人一生精通各种糖艺,但也没有积攒下什么家产,年老以后分别传授给三个儿子一人一门手艺。老大糖人贡,0 扛红伞(糖葫芦),老三捧虚(吹糖人),随各自谋生。虽无从查考,但确有其说。至今糖人贡、糖葫芦和吹糖人艺人仍互认为一家,统称“喝糖水的”,以此也可作为佐证。历代吹糖人艺人走乡串村,靠吹糖人谋生。吹糖人艺人代不乏人,在民间世代流传至今,深受黎民百姓的喜爱。如今,每逢秋天至初春,徐州地区学校周边、集镇、大小庙会时,人们依然能够欣赏到吹糖人这一民间技艺。目前,丰县……[详细]
江苏柳琴戏
  柳琴戏扩展(江苏柳琴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柳琴戏亦称“拉魂腔”,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鲁南、皖北、苏北一带。最初是由单人或者双人表演的民间说唱,即艺人所称的“唱门子”或“跑坡”。后用柳叶琴伴奏,并且增加了行当,丰富了剧目,又吸收了同地域的曲艺、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同时借鉴了京剧、梆子等剧种表演方法,逐渐形成了柳琴戏这个剧种。江苏柳琴戏角色行当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分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唱腔色彩丰富,结构独特。它的组腔方法既不同于板腔体戏曲,也不同于联曲体戏曲,而是用基本腔、色彩腔、民歌小调三种独具个性和色彩的曲调相互穿插、功能互补来组构喜怒哀乐、轻重缓急的曲调的。江苏柳琴戏有大小300余出剧目,以喜剧为多,悲剧较少……[详细]
铜山北派少林拳
  铜山北派少林拳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乾隆25年(1761),河北沧州徐太清带艺皈依河南嵩山少林寺,师从寺僧痛禅上人,精修少林拳7年。他为人正直,匡扶正义,为民除害,打死了沧州恶霸“罗阎王”,为避难全家出走,于乾隆36年(1772)开始隐居于徐州西南三十里的焦山,开荒辟地,以务农习武为生,至六世祖徐兴武时方独支迁居铜山区汉王镇班井村。此拳原传内不传外,在徐家连续相传五世,至徐兴武祖始传外,流传至今,门生众多,故称“徐式北派少林拳”。徐式北派少林拳从清乾隆36年流入徐州以来,历尽沧桑,发展至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徐式北派少林拳内容丰富,既有拳术套路,又有长、短、软器械套路;既有徒手对练,又有器械对搏;既有硬气功,又有养生功;既有点穴、擒拿,又有对抗散打。拳术有少林八卦拳、少林短打拳、少林头、五……[详细]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这首题为《拔剑泉》的古诗是清乾隆33年间,一位名叫邵大业的徐州知府写下的。汉王拔剑泉是明万历《徐州志》筛选的徐州八景之一,称为“丁塘异泉”,泉眼棱形恰似刘邦赤霄宝剑插地留下的印迹。拔剑泉西侧即丁塘山,现更名为紫金山。又因它在汉王镇,所以今称汉王拔剑泉。在拔剑泉南侧,还有一口马扒泉,泉口形似马蹄,相传刘邦的战马用前蹄扒出。丁塘拔剑泉泉池面积近一万平米,泉水温滑,清澈见底。一泓清流映春秋,几湾玉带汇龙湖。汉王拔剑泉是明代徐州古八景之一,遇到大旱季节,祷告之后泉水旺盛,它的俗名叫“龙湫……[详细]
沛县汉宴十大碗食俗
  沛县汉宴十大碗食俗,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由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申报。“汉宴十大碗”是流传于沛县的特色饮食,传说起源于东汉初年。沛县汉宴十大碗可分为官府、民间两种版本。官府的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用于招待过往官员及达官贵人;民间的十大碗,则因陋就简,主要用于婚丧嫁娶时款待宾朋。无论是官府或民间的汉宴十大碗,其基本风格和制作方法,大同小异。这里所介绍的,是民间的汉宴十大碗。制作汉宴十大碗,首先要做好两件事:过油、炖煲汤。过油俗称油炸酥菜。把土豆或莲藕、山药粗粗地切成筷子般粗细的条状,放在流稀的面粉糊里,再加进盐粉、葱花、良姜丝以及花椒、胡椒等五香大料面,均匀调拌;然后一把一把抓起来,放在滚沸的油锅里油炸。炸好的食品,称之为酥菜,内软外脆,黄灿灿的分外好吃,是制作汉宴……[详细]
彭祖庙会
  彭祖庙始建于何时,众说纷纭。彭祖庙会始于宋代直到明、清繁华依旧,再加上前来彭祖庙烧香祀拜的人很多,庙会一直兴盛。“文革”间,由于破“四旧”,后又因煤矿塌陷,原老庙没有幸存,从此庙会也中断。1993年徐州市政府刘瑞因副市长亲自抓,并斥资把老庙址迁至南500米处重建彭祖庙,当年三月三彭祖庙会又重新恢复,一直至今。主要内容与形式三月三彭祖庙会,从初一到初三共三天,三月三为正会。三天头、大戏就有好几班安在这里开唱,周边的群众特别是商贩早已占摊摆点,广场上五面大旗高高飘扬。各种民间表演杂耍精彩引人,斗鸡、耍猴、驯兽、杂技、歌舞等各种各样,形形 ,丰富多彩。各种民问小吃,特别是彭祖小吃、摊店,一个挨一个,应有尽有,井然有序。同时也吸引许多中外游客和彭祖后裔烧香祀拜彭祖,寻根。一些亲朋好友,文化人士也云集……[详细]
马庄灯俗
  元宵节(马庄灯俗)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第四批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面灯为特色的马庄民俗灯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马庄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也向游客展现马庄浓厚的民俗文化魅力。“和面时要加一些盐,这样就能保证制作出来的面灯不会塌,还要放油让面灯更加具有光泽。”村民刘彩云从10岁开始就跟长辈学习面灯手艺。她说,面灯是马庄村传统手艺,从面团的发酵到火候的掌控、造型的创作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做好的面灯将送到神农广场、文创中心等地进行展示、销售。“每年正月十五,村民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手工面灯,插上棉芯、点燃香油,然后放置于家中,祈福辟邪。到了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之日,再把面灯掰碎,煮熟食用,寓意来年好兆头。”刘彩云说,村里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从正月十三就开始制作,现做现卖,供不应……[详细]
铜山面塑
  铜山面塑,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铜山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地区,其中在黄集镇范楼村更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远近闻名的“面塑村”,全村200多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捏面人。铜山面塑系纯手工制作,其内容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题材为主,如《七仙女》、《五虎将》、《穆桂英》、《三打白骨精》、《姜太公钓鱼》、《三国人物》、《水浒108将》、《红楼梦人物》等。其造型比例和人体比例基本相符,该简练的简练,该夸张的夸张,松弛有度,如侍女的造型要“杨柳腰、鹅蛋脸、悬胆鼻、菱角嘴、丹凤眼、柳叶眉”等等。铜山面塑制作流程主要为和面、蒸面、揉面团(将蒸熟的……[详细]
六步架大洪拳
  六步架大洪拳,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古城丰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尚武传统悠久。数百年来,众多武术流派在传承不息,六步架大洪拳正是发祥于此,它以独特的魅力在丰县武术中独占鳌头。丰县六步架大洪拳传入,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时有禁卫军武教头李泰(又名李备、李征,山东恩县人。武功高强,曾与新科状元比武,掌劈石狮,名显京城。)嘉庆初年,李泰遭奸臣诬陷谋逆,拒捕逃离京城,南下山东,最后落脚在丰县欢口镇的仇庄村,隐姓埋名,靠打短工、配药膏为生。后无意显露真功,在黄元益员外的支持下,开场授徒,首将大洪拳传与:张鉴(时13岁)、黄飞(黄元益之子)、肖坦、巩诺、刘锁、燕明等18人。此即六步架大洪拳传入丰县之始。六步架大洪拳,体系完整,拳械丰富。内含……[详细]

全部徐州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