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市 > 响水县民俗文化

响水县十大民俗文化

  顾氏接骨散,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顾氏接骨散,有干姜、乳香、没药、芽皂、自然铜、三七、贵枝、牛、杜仲等二十三种中药材,按不同比例,根据不同病情酌情给药,将药材磨成粉状,混合成药,专治各种骨折。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促进骨痂快速形成。……[详细]
  蔡氏玻璃工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玻璃工艺品制作技艺在清末逐渐传入我国,是以普通玻璃为原材料,以高温灼烧融化将其制成船、龙、马等各种造型的技艺,制成的工艺品造型精美、惟妙惟肖、做工精细。……[详细]
  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延伸,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品中的嵌丝、点蓝技术,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属丝镶嵌出各种图型,用釉料、釉沙等原料点蓝着色。融合各种工艺美术的手法与技法,由纯手工精制而成,用氧化铝丝作为画面轮廓,以天然的石英石作为原料,再镶嵌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详细]
  《单氏耳灸技艺》单氏耳灸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单氏耳灸”技艺创始于光绪年间,是由我县单炳琪老先生结合药熏,运用针、灸、捏、 等技法总结出的一套耳部艾灸疗法,这种耳灸疗法效果出众,很多外地的病人都慕名来到响水求医,单氏耳灸因此名燥一方。单炳琪老先生而后将该技艺传给后人,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其后人单文艺又结合现代工艺将单氏耳灸技艺重新总结整理,形成了现在的“单氏耳灸”,并延续至今。“单氏耳灸”与传统耳部艾灸一次只能艾灸一个穴位不同,通过种种物理疗法及不同的艾灸技巧在耳部进行艾灸,配合其专利的中药贴,达到治疗多种不同症状的作用。传统的单氏耳灸需制备艾绒与中药的混合物(专利配方)及新鲜的艾草茎,熏烤除去水分,点燃后艾灸耳部对应区域,然后 耳部穴位,将艾绒与……[详细]
  《刻挂廊技艺》刻挂廊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挂廊”又名“门笺”,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刻纸艺术品。“挂廊”是过年时,贴在各家门楣、窗楣上的一种装饰品,据老人讲:它一是装饰,二是挡鬼,配合门窗的春联,既可增添节日的红火喜庆气氛,也有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幸福的功能。贴挂廊的习俗,全国皆有,大多在春节期间,它是剪纸家族中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刻纸艺术何时传入我县,不可考。每逢过年,无论城镇还是农村,在合家团圆之际,总要在大门的门楣上和窗楣上贴几面,单色的,套色的,色彩的长不过八寸,宽不过六寸的刻纸几面挂廊,色彩纸随风摆动,配上新春的对联,节日气氛油然而生。它的内容大多是祝愿平安期盼幸福的赞美话语,有的就是动物、植物画面。操作者将这些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词汇、图像,按预先的设……[详细]
  《粉丝制作技艺(响水粉丝制作技艺)》​​​​​​​粉丝制作技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粉丝制作的原料,有蚕豆、豌豆、绿豆、豇豆、大米、山芋等,但响水农村的粉丝制作原料主要以“山芋粉”为主。六七十年代滨响地区广栽山芋,产量大幅度上升,已成为农村群众的主粮。山芋除食用外,人们还将其加工成山芋粉,用以制作粉团和粉丝。制作过程:用人工把新鲜山芋刮皮用水洗净,上小“刚磨”粉碎成黏糊状,加水拌匀,用“晃浆”晃二至三遍,把山芋里的淀粉晃滤出来。放到缸里沉淀后,把上面的清水放掉,再把下面的淀粉(山芋粉)取出晒干,这就是制作粉丝的原料。制作粉丝时,先用少许干粉,加入适量明矾,用开水调和成“精粉”……[详细]
  《淮海戏(南派)》南派淮海戏,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南派淮海戏是响水县淮海剧团在根植于传统淮海戏的基础上,对道白、唱腔、剧目等方面全面创新,形成别具一格的体系,被专家和戏迷公认为不同于传统淮海戏的一大流派。响水县地跨海州圩里圩外,淮海戏清代就在这里流传,建国后1958年以原新滩盐场职工淮海剧团为班底,成立了滨海县淮海剧团,1966年划为响水县淮海剧团,现南派淮海戏除在整个淮海地区流传,还涉足盐城全市及泰州市部分地区。南派淮海戏的形成,得益于对道白和唱腔的不断改革创新,在创作和移植的近40部大小戏中,吸收民间小调、宫曲以及京剧、昆曲、淮剧、扬剧的唱腔精华创作、设计唱腔,注重抒情性和歌唱性,在不失淮海戏传统韵味的同时注重刻画人物形象,注重细腻抒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详细]
  《古云梯关系列传说》古云梯关系列传说,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古云梯关位于今响水县黄圩镇境内,历史上被誉为“东南沿海第一关”。千百年来,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幅幅宏阔壮丽的历史画卷。既是了悠久历史文化的物化载体,又集淮河文化、海防文化、宗教文化及酒文化、孝文化、民俗文化于一身。其系列传说也特别美丽动人。古云梯关系列传说将历史事实与美丽神话传说融会贯通在一起。主要流传于云梯关地区及周边县市。金盘露的传说有一年阳春三月,天上的七仙女听说云梯关风景秀丽,决定到此游玩。当她们来到云梯关尽情领略大自然风光匆忙回宫时,不想将七面宝镜遗落在草地,翌日,七面宝镜竟化作七个泉眼,顷刻形成一汪清泉。老百姓见此泉状如天上的七女星,取名“七星泉”。原来,七星泉乃天赐神泉,经神仙点化,村人……[详细]
  工鼓锣又名淮海锣鼓,是流行于江苏省苏北地区广泛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一种地方传统曲艺形式。工鼓锣表演方便,自由灵活,艺人只携带一鼓一锣,摆上一条长凳便可说唱。使用的乐器,一鼓一锣,鼓小如球,两旁有环,宜吊于鼓叉上;锣小如盘。左手敲锣,右手敲鼓。鼓出淮安及沭阳十字镇,锣出苏州。据艺人口碑,它的形成和大禹治水(史载禹的父亲鲧因治水失败,被处死东海县羽山)有关,但据有关专家考证,大约在清代中叶,工鼓锣才形成了完整的说唱形式。清同、光年间,在苏北地区极为盛行,不仅声名显著的艺人辈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以派,争奇斗妍。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民主政府的关心领导下,工鼓锣艺人组织起来,成立各种“艺人救国会”、“艺人集训队”等进步组织,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编唱了《打倒小东洋》、《伪军十叹》、《反扫荡……[详细]
  五大宫调(响水五大宫调),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详细]

全部响水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