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 > 鹤峰县民俗文化

鹤峰县十大民俗文化

鹤峰宜红茶制作技艺
  鹤峰宜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始称“乌茶”。据记载,鹤峰宜红茶问世于19世纪,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1861年汉口被列为通商口岸,英国即设洋行大量收购红茶。因交通关系,由宜昌转运汉口出口的红茶取名“宜昌红茶”,宜红茶因此而得名。1951年湖北省茶叶公司成立,在五峰、鹤峰、长阳、宜昌、恩施及湖南石门设点收购宜红茶。目前,宜红茶已成为宜昌、恩施两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之一,产量约占湖北省茶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鹤峰宜红茶制作技艺与宜昌宜红茶制作技艺、五峰宜红茶制作技艺、利川红茶制作技艺、宜红茶制作技艺、宜都宜红茶制作技艺同时作为红茶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详细]
鹤峰满堂音
  鹤峰满堂音,又名琵琶板,因其多在厅堂演出且吹、打、弹、唱同时发音而得名,其音乐节奏轻快活泼,富有弹性,旋律舒展流畅,口语性强,乡土风味浓郁。是湖北省第—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始满堂音由两个部分组成:主要唱腔部分叫〔琵琶板〕,上下句式结构;甩腔煞尾或者开头加唢呐的那一部分叫〔满堂音〕。它们一起被当地艺人合称为“满堂音”。其名称得来据笔者分析,和满堂音现场演唱效果,“唢呐声响,音满华堂”应该有关系。它分生、旦、丑腔,但行腔都差不多,主要区别在唱法,旦角唱的是“窄”声(假声)。满堂音其唱腔旋律及伴奏音乐来自土家满堂音声腔皮影戏,清朝末年,满堂音皮影戏就扎根于土家族聚居的鄂西五峰、鹤峰等地,跻身于南、柳、傩等戏曲行列,并从其中汲取营养,与民歌小调相结合,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满堂音的唱腔。197……[详细]
鹤峰花鼓灯
  花鼓灯是在鹤峰县流传较广、深受当地人们喜爱的一种传统舞蹈,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由于鹤峰地处鄂西山区,因山河障隔,村寨之间,坡上坎下等因素影响,其舞蹈风格又各有区别,实用风俗也各有讲究,但鹤峰花鼓灯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流派,既以大岩关为界的关内花鼓灯和关外走马区花鼓灯。它们虽然都是由旦、丑两角表演,锣鼓伴奏和由伴奏人员伴唱,但在音乐与表演程式上大相径庭,为了区别这两种花鼓灯舞蹈,现在通常把关外花鼓灯称为走马花鼓灯。花鼓灯主要在节庆期间表演。自正月初一开始,由民间艺人组成各路灯班相继出动,或沿村、寨每家每户拜年,或于场坝垒桌为台表演,最热闹的是几路灯班相约对台竞技。花鼓灯有文花鼓、武花鼓之分,花鼓灯究竟在鹤峰有多长历史,就目前地方史料中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但根据76岁老艺人苏发福回忆……[详细]
鹤峰山歌
  鹤峰山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既是劳动的山号子,又是生活的浪漫诗。鹤峰,是湘、鄂、黔、渝的文化融汇之地,其溇澧腔韵历练而成的鹤峰山歌,别具一格,异彩独放。鹤峰山歌是大山中的鹤峰各族人民面对高山峡谷、飞流瀑布,长声高腔、呼山唤水喊出来的歌,伴随着狩猎、采集和肩挑背扛的农耕生活而产生。鹤峰山歌,其声腔热烈粗犷,高亢激越,富有感召力、呼唤力和号令性,又有“山号儿”之称。有以巧妙恰意的虚词、闲句号儿对表达实际意思的歌词作牵头、缀腰、挽尾、扬声、壮腔、助势的“帮唱”;有以五言四句的号儿与七言五句的歌儿相互穿插,声韵相融、文理通顺、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穿唱”;有以散板开头,引出取笑逗乐的连八句的“串唱”。具有消除劳作疲劳、化解生活烦闷的功效。鹤峰山歌有明显的季节性,栽种薅草的夏季和丰收的秋季,才是唱山歌的……[详细]
鹤峰围鼓
  鹤峰围鼓(俗称打家业),主要流行于鹤峰大岩闳外的走马、铁炉、梅坪一带。它是由一只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五件响器,五人操作演奏,通过鼓点牵引,两夹钹穿插拗打,大锣应节转换,勾锣巧妙点缀,构成独具一格的交响,能表现出气势磅礴、翻江倒海的壮美,也能表现花绽鸟嘻、唧唧喔喔之优美,它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鹤峰围鼓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品种,也是最早的演奏乐器。它与原始的祭祀舞蹈一同诞生,鹤峰各种民族舞蹈、摆手舞、丈鼓舞、花鼓灯、采莲船、龙灯,包括古老的傩愿戏,都是锣鼓伴奏,未有管弦,至今仍然如此。可见锣鼓在鹤峰民族艺术中之重要,运用之广泛,“围鼓”亘古无整理,全由口谱相传,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经各代艺人加工、创作,形成了丰富的音乐曲牌,又经各地方演奏班子及同地区不同的家族班子对曲牌的理解与发展……[详细]
鹤峰柳子戏
  鹤峰“柳子戏”,又称“杨花柳”,在鹤峰县流传历史悠久,初始形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剧种之一,被誉为湖北戏曲艺术孤品,现今主要流传于走马、五里、铁路等乡镇一带。鹤峰(古称容美),因其漫长的土司制度,加之所处地理位置,有着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偏远的自然环境,为“柳子戏”等民间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土壤。容美土司历来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的开放与交流,尤其是明末清初,容美工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形成了容美土司戏曲鼎盛时期,成为湘鄂边区的戏曲艺术中心。土司时代境内戏楼建有十多所,“柳子戏”经过三百余年流传,在鹤峰民间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独特的声腔和音乐系统,成为土家族人民所钟爱的地方戏曲之一,被称为土家族民族剧种的“活化石”。其音乐体制属板腔体上下句结构,核心腔调是正宫调,……[详细]
  鹤峰县因其独特地理环境成为湘鄂边界诸文明的融汇之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民歌体系。“田歌”,是鹤峰诸多山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来源于土家人特殊的劳作方式,是土家人以组织生产,激兴鼓劲的田间民歌。鹤峰“田歌”丰富多彩,热情奔放,深为当地群众喜爱。鹤峰田歌包含“麻水穿号儿”、“大坪挽号儿”、“太平荷叶儿锣鼓(又称吼锣鼓)”、“北佳燕将班”、“走马薅草锣鼓”、“茅坝山歌”等。这些田歌都是农忙薅草时赶进度、抢季节时所惯用的一种演唱形式。鹤峰“田歌”的曲牌有联曲体、单曲体,唱腔有平腔和高腔之分,尤其是穿号儿的演唱,独具一格,为恩施土家族地区“田歌”类民歌艺术性较高的代表作。鹤峰“田歌”的歌词既有成套的格律,又可以现场编配,还能够用于唱书讲古(谓之《讲书锣鼓》)。鹤峰“田歌”融劳作和娱乐于一体,是……[详细]
  傩戏在鹤峰被称为“傩愿戏”,是一种以还愿为依托,以傩坛为载体,以祭仪出现的一种戏曲艺术,它只是“傩”文化中一种特定形式,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生存、繁衍和发展,至今在鹤峰部分山地存在,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活跃在土家山乡。在鹤峰走马千斤坪,傩坛班主及艺人1979年师承牌位记载称,“自开坛启教传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又有恩施石灰窑傩坛艺人蒋品三等介绍,其先辈早年于鹤峰北佳乡茶园坡傩坛“出师度职”,回乡后已有十三代传人。鹤峰“傩愿戏”常以组班称坛,班主又称掌坛师,一个傩坛约8至10人不等。解放前鹤峰约有25个傩坛展开传艺活动,主要分布在走马、白果、锁坪、南北、阳河、铁炉、马家、五里、桃山、六峰、清湖、下坪、北佳、中营、邬阳等地。“傩愿戏”历代屡遭禁处,但始终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相传不绝……[详细]

全部鹤峰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