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

黑龙江省民俗文化介绍

  赵世魁(1914—1990)在中国杂技魔术界享有盛誉,人称“十三刀”、“罩子魁”,是黑龙江北派传统魔术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近现代魔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赵世魁的魔术表演以出神入化的“罩子”绝活著称,他表演的手彩活变幻莫测,节目中的北方对口说白诙谐幽默,许多失传已久的传统表演技艺经他挖掘整理后在舞台上重放异彩,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赵世魁的魔术表演细腻自然、大方得体,滴水不漏,将魔术表演的神秘融……[详细]
  鱼皮制品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冷水鱼皮质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比较耐磨,便于在生产生活中使用。鱼皮文化是北纬45度以上区域内存在的特色文化。虽然历史上众多民族都曾有过鱼皮文化,但从清代至今只有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的赫哲族将之传承沿袭下来。赫哲族长期以渔猎为生,他们捕鱼、食鱼、用鱼皮盖房、造舟、制衣,在历史上以“鱼皮部落”为世所知。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详细]
  孙吴县满语故事,即满族说部的遗存故事之一。满语说部是指由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传讲的、旨在反映历史上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一种长篇散文体叙事文学,因其体式与汉族民间艺人的说书比较接近,每部书可独立讲述,故称“说部”。满语称“乌勒本”,汉意为传或传记之意。满族说部靠口耳相传,主要在氏族内代代承袭。大多用满语说唱,清中叶后满语渐废,多半用汉语夹杂满语讲唱。满族说部由一个主要故事主线为轴,辅以数个或数……[详细]
  宁安满族刺绣是满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现今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展出的真孝公主壁画证实其始于渤海时期。其粗犷拙朴,造型夸张,构图巧妙,色彩艳丽,冷暖对比强烈,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民族、民俗特色。宁安满族刺绣多在日常用物上刺绣,如旗袍镶边、枕头花、幔帐、鞋花、童帽花、荷包花、坐垫等。因刺绣在满族家庭中的普及,绣品逐渐成为必备家庭陈设品和女子嫁妆。宁安满族刺绣代表作品为枕头顶刺绣。满族人常用布枕头为长……[详细]
  满族说部《招抚宁古塔》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赵文润满族说部是满族先民口耳相传的民间长篇说唱艺术,满语称为“乌勒木”。满族说部《招抚宁古塔》是口头传于牡丹江市宁安地区满族民间的一部长篇说部,集中描述了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派大将军额亦都、费英东、扈尔汉等率兵出征以宁古塔为中心的东海女真窝集部的故事,包罗了天地生成、民族聚散、古代征战、部族发韧及灭亡、英雄颂歌、……[详细]
  青马湖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肇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性传承人:丁文力王化武青马湖位于肇州县南端,呈东西走向,距今已有千年。传说一条蛇精在此兴风作浪,两匹神马与一青年猎人铲除蛇精后,神马驮着青年猎人腾空而起奔向远方,人们为了感谢青马便将此湖称为“青马湖”。传说反映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出祖先勇敢抗争的性格。……[详细]
  镜泊湖传说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牡丹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性传承人:宋德胤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唐代渤海国的海东文化和清代流放江南才子的“宁古塔流人文化”奠定了镜泊湖地方文化的基础,镜泊湖传说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内容丰富,想象生动,语言活泼,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构成,包括《红罗女传说》、《人参传说》等,满族风情浓郁。……[详细]
  傅英仁满族故事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张爱云傅英仁是著名的满族故事家,其老家宁古塔(宁安市)为满族发祥地之一,萨满等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傅英仁满族故事收录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200余个,内容极其丰富。如满族创世神话《佛赫妈妈和乌申阔玛发》讲述了远古的洪荒年代,世上只有两物:一是长白山上一棵大柳树(佛赫),二是耸立北海中的一根石矸(乌申阔)。二者吹动火球碰撞,溅……[详细]
  阿勒楚喀民间文学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阿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性传承人:郭长海常俊伟阿勒楚喀民间文学由满族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等构成,以金元时期的历史传说及口头传承故事为主,如《白家雀的传说》、《金腊照白城》、《石头羊》等,主要流传在松花江中、下游及阿什河一带。其民风淳朴、语言鲜活、故事生动,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反映阿勒楚喀(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各族人民的心声和历史文化面貌,对……[详细]
  武家鼓吹乐棚项目保护单位:林甸县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武迪武家鼓吹乐棚,是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武家家族传承为主的民间班组,最初多为村民的红白喜事服务,后逐步发展到为各类大型庆典仪式活动助兴。这个将吹奏乐、打击乐及表演融为一体的民间鼓乐班底的核心人物是武家成,他祖居山东泰安,小时候逃荒来到东北,曾在吉林省农安县“上活”(喇叭活动)了一段时期,后定居于黑龙江省林甸县,将武家鼓乐班技艺一直延续至今。武家……[详细]
  满族祭祀音乐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谢景田满族祭祀音乐主要表现形态是举行萨满祭祀时萨满演唱的神歌。萨满通过神歌的演唱和神鼓的奏鸣来达到人与神的相互沟通,从原始社会绵延传承至今,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一贯性和稳定性。音域一般较窄,旋律平直,多由同度、三度、四度构成。祭祀伴奏的乐器主要以鼓、铃和木板(叉器)三类相结合。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融歌、舞、乐、词为一体。……[详细]
  朝鲜族洞箫项目批次:省级第4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代表性传承人:崔光哲宁古塔朝鲜族洞箫是朝鲜族比较古老的民间乐器。很早就在民间流行,一般是自我娱乐和民间- 时为唱歌跳舞演奏的,有时也和其他乐器合奏,演奏的乐曲多是朝鲜族传统民歌《阿里郎》和《桔梗谣》等。制造工艺和演奏技艺受汉族丝竹民间乐器的影响,与朝鲜和韩国的有所不同。朝鲜和韩国的洞箫比较细小,多是横着演奏,而宁安的洞箫是比较……[详细]
  满族传统民歌项目批次:省级第3批项目保护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音乐家协会代表性传承人:奚国栋奚景春满族传统民歌是满族在萨满祭祀活动中形成的民族民间歌曲,是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源泉之一。既具有自然崇拜和多神崇拜的萨满音乐色彩,又兼具生活气息浓厚、实用于生产生活而作而唱的特点。……[详细]
  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文化馆代表性传承人:孟祥麟戴荣信库勒村满族花棍秧歌舞源于驻守的八旗军,目前已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即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内保存最完美、最原始、最独特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子持花棍着八旗兵勇服翻转,花棍由驱马鞭的踢、打、磕、拍、别、拐、甩等技巧演变,吸收萨满腰铃舞、汉族秧歌、扇舞等动作和汉族鼓乐、队形及丑角艺术。女子戴满族头饰(花冠),持扇鼓(圆扇)转身……[详细]
  宁安秧歌项目批次:省级第2批项目保护单位:宁安市文化体育局代表性传承人:唐甲悦龚云发宁安秧歌,包括宁古塔龙灯舞和龙凤船。宁古塔龙灯舞,由1887年(光绪13年)宁安县衙门轿子房轿夫老柳头从关内带来并传授。龙灯扎制方式多种,套路多变,生活情趣浓厚。龙凤船由一龙一凤、二个花船组、一个船公和四个“灯架”九人组成。船公指挥众人围绕“灯架”跑出“穿花”、“咬船”等花样,主要动作一是扮艄公“跑船”,二是摆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