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贵州省 > 遵义市 > 余庆县

黔北打闹歌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北打闹歌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北打闹歌是流传在贵州省余庆县民间的一种劳动歌谣。根据劳动地点不同有两种,一种是薅包谷草时所唱,又叫薅草歌或薅草闹;一种是薅秧时所唱,又叫薅秧歌或薅秧闹。余庆县位于贵州遵义市南部,与石阡、黄平、瓮安、湄潭、施秉、风冈相连,是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四地州边沿结合部。有汉、苗等21个民族。余庆自公元1601年始建县,已有四百多年历史,黔北打闹歌在余庆建县前的土司时代已有记载,歌词中有“孟子遇见梁惠王,手提鸣锣开歌场”句,有可能其田土较多的庄户人家,因薅秧薅苞谷的时间较紧,便雇请大批农民薅草;其时节正置署季,人易困倦懒惰,主人便请歌师背锣挂鼓,边打边唱,群众可随声和唱,用以鼓干劲、监督偷工者和监督质量,以此形成打闹歌。

中耕时节,田土较多的庄户人家请人锄草或各农户间相互帮工(集体劳动)时,主人便请来2名歌师背锣挂鼓,站在高坎处或巡走在田埂土垅间,一人敲锣,一人击鼓,边打边唱;薅草群众可随声和唱,可与歌手对唱,或歌手领唱众人合唱等,在高潮时,除草人分为两个部分,在一问一答中参与歌唱,气氛热烈。以此凭着鼓点的舒缓疾速协调劳动节奏,借助唱词内容督促进度、监督质量,运用诙谐风趣的道白来鼓舞劳动情绪、愉悦农民心情。

打闹歌演唱形式多样,时而歌师独唱,时而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时而分组对唱,时而一问一答式演唱。演唱内容已较为灵活,既有固定歌词,也可即兴编唱。唱词内容几乎包罗万象,有人类起源、天地山川、神仙菩萨、灾祸吉祥、传说故事、历史人物、古今奇闻、爱情婚姻、时政世事、渔樵耕读、民间笑话等等。其中有的词只是“韵白”,不配曲,随鼓点节奏插于歌曲间。内容较为随便,有的逗乐取笑,有的褒勤贬懒,由歌师信口讲来。其鼓点激越多变,曲调高亢粗犷,唱词丰富多彩,讲板诙谐风趣。歌头较舒展、自由、高亢;主歌节奏短促,常两小节、三小节分句,句间衔接自然;歌尾热烈而紧凑。节奏鲜明的锣鼓点子,伴以色彩丰富的唱腔,歌似山间游云,时而高亢舒展,时而急促多变,别具乡野风味。

黔北打闹歌的传承谱系1886年前无记录,后根据老一辈人回忆,第一代:王银成1886,况久成1891年;第二代:况顺寸1926年,况顺恒1927年,谭银正1929年;第三代:罗永坚1931年,刘开宣1934年,叶仲联1930年,杨成刚1936年,万友才1933年,张能华1934年,叶仲友1935年,杨凯志1933年,刘开国1936年;第四代:付方昌1941年,任明志1949年,谭华国1946年,王精中1946年,黄德志1945年,张能发1943年,陈天寿1943年,武启兴1952年。

打闹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惩恶扬善、- 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简短易懂易记的歌词,使群众从中增长知识。鼓动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也是研究黔北特有的农耕习俗、历史文化的较好素材。

近年来,打闹歌虽然在余庆县乌江以北地区时闻几声,但大多濒临绝迹,特别是劳动状况和环境的改变,对打闹歌的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暂无图片,欢迎提供。)


下一篇:侗族歌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