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九江 > 湖口县

湖口青阳腔

湖口青阳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口青阳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1项。

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湖口草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湖口豆豉”、“湖口糟鱼”同时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县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8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建成。

湖口青阳腔(俗称高腔戏)从明、清至民国时期,一直风行在湖口、都昌、鄱阳地域,遍及乡村。旧时,湖口高腔戏的演唱形式多样,或高台演出,或围鼓坐唱,演员一唱众和,曲调高亢而悠扬,锣鼓助节,不入管弦。高腔戏艺一般是以师带徒、口口传授。清朝后期,逐渐形成高腔戏班社。较有影响的是:清道光四年(1824年)的“秀兰班”,同治三年(1864年)的“老秀兰班”,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中秀兰班”、“福秀兰班”,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的“新秀兰班”。20世纪50年代,随着吴厚德等多位老艺人相继调省古典戏曲实验剧团(江西省赣剧团),湖口高腔戏班渐散,但民间业余演唱稀疏可闻。“0”期间,传统的高腔戏销声匿迹。

1983年3月和9月,湖口县两次召开青阳腔老艺人座谈会,探讨青阳腔的源流、沿革、班社、剧目和音乐,并进行录音。1984年4月,县文教局组织举办“首届湖口青阳腔传统折子戏展览演出”活动,演出《打猎回书》、《磨房会》、《付荣逼债》、《三战吕布》、《贵妃醉酒》、《秋江别》等10多个剧目。是年9月,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湖口县戏剧创作研究室”,刘春江主持对湖口青阳腔艺术的专题研究工作。

2004年12月,县文广局与九江电视台、江西七O一电视台联合摄制湖口青阳腔专题片《鄱阳湖绝响》,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二届电视戏曲“兰花奖”三等奖,九江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专题广播稿《鄱阳湖畔青阳腔》,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频道向全世界介绍青阳腔。2005年9月,湖口创作的青阳腔现代剧目《一篮寿桃》在九江金秋艺术节小戏小品大赛上,获创作、导演、表演、组织、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6项一等奖,后在参加全省戏剧选拔赛中获第一名。

经过抢救性的挖掘和整理,共搜集到青阳腔手抄剧目96个(整本戏36个,折子小戏60个),曲牌448首,唱腔曲谱40本,唱腔曲牌录音110小时(盒),脸谱40幅,拍摄照片1000余帧,同时还记录整理青阳腔的渊源、沿革、古谱符号、表演艺术、宗教仪式、班社剧团、戏台楹联、艺人题壁、古戏台等相关资料。老艺人潘康泉、曹梅卿、曹耀春、吴江龙、吴厚德、黄玉盛、吴敦友、崔龙发、黎炳振、屈振书、沈文典、崔锦太、殷武焕、邹喜寿等无私奉献,促进了湖口青阳腔的发掘、保护和传承。2006年6月,湖口青阳腔正式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九江学院选择湖口付垅乡为协作点,共同建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阳腔教学实践基地”。

2008年2月,湖口青阳腔老艺人殷武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2009年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青阳腔传习所在付垅乡揭牌。

湖口青阳腔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匀陈列、收藏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内。


下一篇:睢宁儿童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