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疆 > 塔城民俗文化

塔城十大民俗文化

哈萨克族达斯坦
  达斯坦是哈萨克族民间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艺术,每部达斯坦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哈萨克族的各种民俗文化都是通过达斯坦代代相传下来的。“达斯坦”原意为叙事长诗,约9世纪到10世纪时是民间口述的文学形式,情节复杂、篇幅很长,一首达斯坦足可以唱上一天一夜。“达斯坦”歌颂了哈萨克族青年1压迫,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精神,在哈萨克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善于演唱这种“达斯坦”的人被称为“达斯坦奇”,福海县阔克阿尕什乡哈仁村牧民哈孜木,是唯一吟唱哈萨克族达斯坦数量最多的老人。在保存比较完整的200多部哈萨克族“达斯坦”中,哈孜木老人可以吟唱104部,被誉为演唱哈萨克族“达斯坦”的活唱片。“达斯坦”是哈萨克族一种古老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被称为哈萨克族历史的“活化石”。叙事长诗,约9世纪到10世……[详细]
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
  塔塔尔族妇女以烹饪手艺高超,善于制作各种烤饼和糕点而闻名遐尔。她们做出来的糕点,不仅美味可口、品种繁多,且形状也很美观。用鸡蛋、面粉做成的小馕,以灵巧精致、口味鲜美而驰名全疆。制作糕点的原料与内地基本一样,用面粉、鸡蛋、奶油和白糖等。在节日、婚礼或宴请宾客时,都要精心制作各色精美的糕点食用。在塔塔尔族人家里做客,桌子上一定会摆满糕点和果酱,各种糕点造型独特,每一种糕点散发着闻不够的香味,叫人垂涎欲滴。塔塔尔族的传统糕点结构中,奶酪、蜂蜜、牛奶、果酱、奶油等食材始终占主导地位,用这些食材制作各类糕点已成为一种传统。塔塔尔族糕点具有独特的味道、配料和做法,不仅种类丰富而且保持了原汁原味、营养充足等特点。2021年5月,塔塔尔族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详细]
祭敖包(达斡尔族沃其贝)
  “沃其贝”在达斡尔族语中为祭敖包之意,也叫“斡包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达斡尔族民众最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居住在黑龙江的一部分达斡尔族官兵奉命西征戍边,来到塔城阿西尔乡一带定居,把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沃其贝祭祀仪式流传下来,形成当地达斡尔族认同的节庆。历史上过“沃其贝”节期不固定,现在确定为一般在农历的六月初八举行。届时达斡尔族群众身穿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塔城市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三眼泉的敖包前,祭祀神灵祖先,进行各种传统文艺表演和体育竞技。最后,围成圆圈共跳传统的“罕肯拜”舞。该项目对于增强本民族和社区民众的凝聚力、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芨芨草编织技艺,哈萨克语称为“棋托乎”。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托里县境内流传的芨芨草手工编织技艺,是各地哈萨克族妇女世代相传的手工技艺。芨芨草编织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公元前18世纪若羌孔雀河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芨芨草编织的草编篓,直口、鼓腹、环底、颈部编有曲波纹- 纹。据哈萨克族的有关史料文献记载,西汉时期的哈萨克族先民已经采用芨芨草编织品来装饰毡房。如今,芨芨草手工编织品在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并依然是哈萨克族毡房的重要组成部分。芨芨草的主茎挺直、表面光滑,哈萨克妇女用其编成的与草席相似的扉片,哈萨克语叫做“琼木其”。把“琼木其”顺着毡房的圆壁展开,既可以为毡房挡风,也可以阻挡动物的侵入,同时加强了毡房壁墙的韧性。芨芨草编织的“琼木其”还可以用来装饰房间。用芨芨草编织的草篓、……[详细]
  新疆维吾尔族的织造、印染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以花毡、印花布的织染最为著名。维吾尔族有使用羊毛毡的传统,日常居处,凡眼睛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要精心装饰,用于铺炕、铺地、礼拜和做壁挂使用的花毡即在装饰之列。直到20世纪90年代,维吾尔族生活中都没有离开过花毡,至今少数有土炕的住家仍在使用。且末县的花毡制作工艺包括压花毡、印花毡、绘花毡与贴绣花毡等多种,其纹样题材丰富,色彩鲜艳,种类繁多,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别,其中既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寿纹、回纹、博古纹,也有阿拉伯风格的几何和花卉纹样,还有维吾尔族日常用品、工具纹样及伊斯兰教风格的净壶、圣龛等纹样,甚至还有景教和佛教纹样。花毡也是哈萨克族人民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哈萨克语称之为“斯尔玛克”。哈萨克族花毡多为双层,比普通毛毡厚,缝制密实,经久耐用,可传几……[详细]
  哈萨克族的毡房营造是一项古老的工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哈萨克毡房与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工具。它采用木结构框架式组合,在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哈萨克毡房主要由骨架和毡子两部分组成,整体架构精巧灵活,具有机动性,易搭、易卸、易携带,可防震,可随放牧生活不断迁徙移动。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包含雕、刻、凿、编、扎、染等多种工艺,过程相当复杂。毡房营造者自制染料,并染出彩色毛线,以之编织草帘、擀制花毡,且不用任何图纸和纹样,边绣边制。这些都显示出哈萨克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表明哈萨克民族的手工技艺已达到高超的水准,其中凝结着哈萨克族的审美观念、人文思想、民俗特色及历史记忆,在少数民族美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哈萨克族毡房在我国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详细]
  撒班节亦称“犁头节”,是塔塔尔族的传统农事节日,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塔城、伊犁地区和奇台县等地。据说撒班是生长在中亚地区的一种野生植物,塔塔尔族先民鞑靼人以放牧、农耕和狩猎为生,春夏之际从草原和农田归来时都要在长满撒班的草滩相聚,开展体育竞技和文化娱乐活动,以祈风调雨顺、粮食满仓,久之便形成了撒班节。历史上的撒班节是在春耕时举行,后由于气候的变化,节日时间改到6月中下旬。撒班节内容丰富,节日活动中会展示独特的饮食、服饰习俗,举行音乐、舞蹈和体育竞技活动。这个民族节日对于我国少数民族饮食、服饰、音乐、舞蹈发展史及塔塔尔族民间民俗文化、美学观念、道德观念等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如今,新疆只有60岁以上的部分塔塔尔族老人知道该节日活动的详细内容和前后过程。有关方面应立即采取……[详细]
  “诺茹孜节”起源于中亚地区,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以往过着游牧和半游牧生活的人们在冰雪消融、草木返青、牲畜产仔的时节,都会以这一传统佳节欢庆新生活的开始。在这一天,过节的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预祝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如今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诺茹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在每年的3月21日,和春分时节一样,是表示春天到来的意思。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每年都要以歌舞、杂技等各种形式来庆祝诺茹孜节。“诺鲁孜节”节仪式在节日的黎明后开始。节日当天,各家的家长首先起床,在房屋正中燃烧起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每人头上转一圈,预祝他们平安快乐。然后,家长把冒烟的松枝带到牲畜圈门口,让畜群在……[详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地区在历史上曾有“东方莫斯科”的美誉,这与一百余年来密切的边贸往来息息相关。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因为俄罗斯人的迁入,俄罗斯的民间与建筑艺术逐渐融入新疆,主要表现的新疆西北角的边境城市塔城,使这座城市充满俄罗斯风情,这座城市的俄式建筑也散发着独特的味道。2008年,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根据资料显示,解放初期,塔城市拥有近300座俄罗斯式的民居和公共设施,现在仅存10座,其中19世纪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建造的有6座,其余的建造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塔城的俄罗斯族民居与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房屋的结构和装饰的风格上,结构为砖木结构,房屋修建高大,空间宽敞,有利于空气流通;门窗多而且大,有利于采光,使室内光线充足。墙体厚,有利于冬季保暖……[详细]

全部塔城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