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甘肃省 > 酒泉市民俗文化

酒泉市十大民俗文化

敦煌曲子戏
  曲子戏是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区的民间小戏。它源于明清时期的民间俗曲,清末民初在各地形成具有不同风格的地方小戏,如敦煌曲子戏、华亭曲子戏、新疆曲子戏、宁夏曲子戏等。曲子戏的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在发展过程中又吸取了秦腔、眉户的艺术成分。其演出形式有舞台演出和地摊坐唱两种,其中舞台演出俗称“彩唱”,有文武场和服装道具,道白用当地方言,表演要求旦角扭得欢,走得漂,舞蹈轻盈活泼,形象生动,丑角则需幽默诙谐,滑稽伶俐。地摊坐唱俗称清唱,不受演出场地的限制,不需服装道具,只要唱者嗓子好、唱调准、曲调多、板路稳就可以入座献唱。曲子戏剧目题材广泛,多表现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及民间社会生活等。作为敦煌地区民间一度繁荣的地方戏曲,敦煌曲子戏已经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至今逢年过节,民间仍有小规模演出。有研……[详细]
肃北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甘肃、青海、云南等省、自治区的蒙古族聚居区域。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在元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奢华艳丽、气势恢弘、华贵考究的服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蒙古族各部落有了独立的发展空间,蒙古族服饰的类型和种类不断增多,形成了各部落服饰的不同特色并延续至今。蒙古族各部落服饰均有男女老幼、已婚未婚、四季服饰、礼仪服饰、日常服饰等区别。主要包括袍子(单袍、夹袍、棉袍、吊面皮袍、白茬皮袍、熏皮皮袍)、坎肩(敖吉、敖吉木格)、靴子(毡靴、香牛皮靴、马海)、头饰及配饰(火、褡裢、香荷包)等部分。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严酷寒冷的高原气候,加之以游牧为特征的生活方式,马上活动时间较长,其服饰必须有……[详细]
敦煌书画
  敦煌书画主要有仿古壁画、丝路风情画、裱画、仿真壁画残片(泥皮画)、书法、卵石画及文物拓片等,其中以仿古壁画见长。仿古壁画以丰富多彩的莫高窟艺术为临摹对象,复制加工而成。其形式有客观临摹、复制临摹、创意临摹3种。壁画的线条流畅,色调明快,具有一定的装饰美和原始美。敦煌书法主要以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为主,还有大量挖掘出土的敦煌简牍。其书体风格独特、包罗万象、称之为“经书体”。敦煌遗书中的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未曾记过的。汉末至西晋出现了两位书法大家张芝和索靖。张芝奉为草圣,他写的《冠军帖》气象雄浑,气势纵横。而索靖善八分,有《月仪帖》、《出师颂歌》行世。自古以来,敦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受这种风气的熏陶和影响,现在敦煌研习书画之风兴盛不衰。( 敦煌)……[详细]
  河西宝卷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这是我国至今仍有讲唱活动的少数地区之一。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凉州宝卷则在继承的同时将之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使其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河西宝卷成熟、盛行于明、清至民国时期,“文革”期间渐趋沉寂,开始走向式微。河西宝卷有佛教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寓言类四种类型,内容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主题多谴责忤逆凶残,宣扬孝道和善行。河西宝卷的主要形式是讲唱过程中韵白结合,有说有唱,以“接佛声”为主要手段吸引听众积极参与演唱。白话是念卷人为了叙述故事情节、交待事件发展、铺叙人物关系、点明时间地点而采用的一种表演手法,以“讲”或“说……[详细]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是哈萨克族妇女的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技能,哈萨克妇女人人会制作花毡,因而花萨克人家中最为普及的家庭工艺就是花毡。花毡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古老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汉朝远嫁到乌孙国的细君公主在《黄鹄歌》以“旃为墙”的唱词中,就提到了“旃”,旃就是毡子,说明哈萨克族的毡子在毡房中的应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同时,根据出土的文物和岩画,也证明毡子的历史悠久。花毡绣制工艺繁复,“千针万线绣花毡”,每年的夏季是制作花毡最适合的季节。做花毡先是要擀毡子,把剪下的羊毛,按不同的颜色和质量进行分类,然后摊在大张皮革上,几个人围坐一圈,用细柳、木条不停地抽打至蓬松,再把蓬松的羊毛均匀地平铺在芨芨草帘上,再洒上水,形成毡状。然后卷起帘子用羊毛绳捆紧,套一条带子,前面有1—2人拉,后面4—5人用脚踢或……[详细]

全部酒泉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