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海南省 > 海口市民俗文化

海口市十大民俗文化

妈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
  妈祖祭典(海口天后祀奉),海南省海口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海口天后祀奉从元代开始在民间形成,是一项以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为表现形式的崇奉、颂扬妈祖的民俗信仰活动。妈祖作为沿海地区百姓的海上保护神,曾被历代皇帝先后36次叠奖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等,海南民间习惯称妈祖为天后圣母、天妃圣娘、天妃娘娘。历代海南史书和地方志记载,元代海南岛已建有妈祖庙5座,至明清两代,妈祖庙遍及琼州13个州县。在海南,只要有港口、码头和商埠的沿海地区就有妈祖庙。从明清两代新建和重修妈祖庙宇的记载中发现,参与修建妈祖庙的人员中不乏当时的政府官员和商人,他们大多为当地的县令、知县和外来经商者。由此可见,当时海南信奉妈祖之风已经盛行。妈祖信俗从元代开始在海南民间……[详细]
海口冼夫人信俗
  冼夫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和社会革命家。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她临危不惧、为稳定岭南和海南的社会秩序、发展地方的经济文化、保护百姓安居乐业、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她: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海南人“闹”军坡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作为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特有的节目,军坡节是海南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精华、文脉所在,于2005年入选第一批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冼夫人文化节(即军坡节)这个在海南岛流传最久、分布最广、最隆重热闹且有着丰富内涵的传统庙会活动早已成海口乃至全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每年军坡节,在海南省许多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活动,而最火热当推海口市新坡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海口市新坡镇都会举行为期四天的大型纪念活动。……[详细]
洗龙水
  洗龙水,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这天,所有人家都会像过年时一样在祖屋摆上香案祭祖,而洗龙水,相比于吃粽子、赛龙舟,更显重要,是海南本土民众所必须进行的神圣“仪式”,人们可以不吃粽子,不赛龙舟,洗龙水却是一定要进行的。一般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海南四面环海,老百姓们对屈原投江寄予了美好的愿望,认为屈原投江后变成了龙神,在端午节这一天会出来活动,这天所有的水也就变成龙水。人们洗龙水可以得到龙神的保护,身体健康不长热疮热痱,一年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我们老家的说法,端午节这一天,天上的龙会下到凡间,从地上所有的水中经过,龙经过后,水沾染了龙气也就成为龙水,用来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不长痱子,也不得皮肤病。历史渊源最让人感到神秘和惊奇的是,所有水井的水(我所见到的),不管昨天是清澈见底还是……[详细]
  海南斋戏是海南省的汉族传统祭祀仪式性戏曲,类似中国北方的傩戏,素有“北有傩戏,南有斋戏”之说,其源于汉族民间的祭祀仪式。早期的祭祀仪式只是简单的舞蹈和念唱咒文,海南民间称为“做斋”。随着外地戏曲剧种的传入,祭祀仪式吸收了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营养,发展成为斋戏。斋戏是海南戏曲的初生形态,海南最大的地方剧种琼剧脱胎于斋戏,斋戏至迟在明代已产生,至今已有四百年以上的历史。海南斋戏有班社、有艺员、有剧目、有音乐、有表演程式,自成系统、风格独特。斋戏保留了宋元以来我国戏曲的遗音,对研究我国戏曲历史有重要的价值。斋戏是民俗活动的产物,观赏性强,还是联络琼籍华侨的精神纽带,它融会了海南民间故事、歌谣、民间戏曲、音乐、杂技、工艺等艺术元素,成为保存海南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海南人看琼剧还说“看斋”,这所谓的……[详细]
5、琼剧
  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与粤剧、潮剧和汉剧同称为岭南四大剧种,是中国海南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琼剧是南方戏剧的其中一个支系,主要以海南话为戏曲语言,因此流行地域亦仅限于海南岛及两广之间。2008年,琼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琼剧的音乐唱腔可分为两大类:前期为“曲牌体”,并有帮唱。如《琵琶记》《槐荫记》《蟠桃宴》《八仙贺寿》等一些剧目,唱词均有牌子,有的还采用一些大字牌子和小曲。后期则演化为“板腔体”。原有的曲牌体和帮腔逐渐淘汰,现在只在某些戏或“程途”、中板等板腔中能够找到痕迹。板腔体分中板、程途、苦叹板、腔类、专腔专用类五种板式。还有一种专门操台(即闹台)的锣鼓谱。此外,还吸收海南道坛乐曲如〔芙蓉〕、〔志高〕、〔金线〕、〔金字科〕、〔灵宝科〕等曲调以及其他民间音乐、歌舞音乐……[详细]

全部海口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