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通市民俗文化

南通市十大民俗文化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该项目遍及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的三阳、启东的汇龙及南通市区。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距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随着元末明初棉纺织业在南通的逐步发展,促进和推动了蓝靛在棉纺织品上的使用。据记载,明代的南通地区已有蓝靛出产,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的贡品上缴朝廷。植物染料蓝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染色原料,在传统手工印染蓝印花布、夹缬、绞缬、蜡缬中普遍使用。蓝印花布采用刻版漏浆的防染工艺,其加工刻版作坊和印花挑担作坊在各地相当流行,自纺自织坯布原料也为蓝印花布自身的流行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南通……[详细]
海门山歌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海门一带的传统戏剧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2008年6月,江苏省海门市申报的“”海门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遗产序号:593Ⅱ-94。海门山歌剧的演出范围除了海门本地外,还包括整个南通地区和江浙沪的吴语区。海门山剧团不仅是个专业戏曲团体,也是海门山歌传播的载体,山歌发展的基地和山歌演员的人才库。清代中期,江南朝个海门地区大量移民,搿星移民就把吴歌传进沙地地区。经过海门等地方个老百姓世代口头传唱,弗断修饰创造,逐点逐点发展成功海门山歌。民国24年(1935年),管剑阁、丁仲皋搜集海门山歌整理成功《江口情歌》,勒上海大夏大学校刊浪发表,随即成专集。第二年,……[详细]
青石雕刻
  青石雕刻,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青石雕刻主要选用质地坚硬的青石,制胚一般是150到200立方厘米的长方形石块或正方形石块,采用工艺主要是掏、切割、磨光、刻纹、尖刻、铣雕、柱雕等,使用工具有凿子、锤、钎、挫刀、切割机、柱刀,铣刀,半开尖刀等。追溯中国几千年的石雕工艺,从石雕形式上主要分圆雕、浮雕、镂雕。青石雕刻方法主要是取实为景,一个房屋、一座桥梁、一个牌坊、以航拍获取立体构图上下左右空间尺寸记录下来,然后按照六百分之一的比例缩小取料,进行雕刻。现实房屋中有的脊、兽、梁、栋、檩、瓦、飞檐、枋等一一呈现在方寸之间,使观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能身临其境原汁原味的感觉。整体结构涉及圆雕、四周窗阁涉及浮雕,内部空间真实还原涉及镂雕。……[详细]
通作家具拐儿纹制作技艺
  通作家具拐儿纹制作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江苏南通及周边好多人家都有一种祖传的,用柞榛、榉木、红木等材料做的家具,如拐儿桌子、椅子、茶几等等,统称拐儿家具。南通的木匠前辈发现南通地区生长的一种叫“柞榛”的树,材质纹理与紫檀相近,非常适合打家具,但是柞榛树十柞九空,很难取到大料,于是他们就巧妙的利用小料,采用榫卯结构,割角拼接的手法,在家具下方创造出结构合理、线条流畅、内圆外方,艺术性、观赏性很强的拐儿横档。拐儿横档在家具上形成对称的“拐儿纹”,既实用又美观。因此拐儿纹结构,已成为通作传统家具中不能随意减弱的一个必然特色。正如大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所说:拐儿纹家具出在南通,苏北最好的家具在南通。……[详细]
糯米陈酒酿制技艺
  酿造酒酿造技艺(糯米陈酒酿制技艺)扩展​​​​​​​清道光十年(1830),无锡高车渡商人蒋文枢来到海安开办蒋鼎新酱园,研制出糯米陈酒,世袭五代至玄孙蒋士达、酿酒大师张正华。1956年,蒋鼎新酱园实行公私合营,易名海安酱醋厂(国营海安酿造厂),张正华同时进厂,将酿造糯米陈酒的技艺嫡传其子张志茂和名徒陈健,推出糯米陈酒。糯米陈酒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传统工艺。除原料选用优质纯糯米外,操作、浸米按天时,蒸煮掌气温,发酝选优曲,陈酿用陶缸,工艺严谨、品质优良。投放市场后受消费者一致好评。1984年,中国贸易促进会访日代表团将此酒作为赠品,赠送给日本客商。……[详细]
南通红木雕刻
  木雕(南通红木雕刻)​​​​​​​南通红木雕刻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丰富,题材广泛,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上世纪50年代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红木看江苏,江苏红木看南通。”由此可见南通红木雕刻在全国的影响力。进入新世纪以来,历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南通红木雕刻在传承和发展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不俗业绩。南通红木雕刻界大师、能工巧匠云集,现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4人,是江苏省雕刻大师最多的城市,还有一批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民间工艺大师。这些工艺大师形成了南通红木雕刻的坚实力量,在全国举办的各种评比大赛及活动中,南通的红木雕刻艺术家多次获奖,充分展示了南通红木雕刻超群的技艺。……[详细]
如皋酱油酿造技艺
  如皋酱油酿造技艺,南通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如皋酱油酿造技艺,千年工艺,百年传承。如皋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富晒的水土是古法酿造酱油传统工艺实施的极佳地域。如皋酱油酿造技艺,源于先民在如皋成陆之初,就从中原带来种植大豆的技术和制作酱油的工艺,传说中岳飞领兵抗金途经如皋西乡八角井有张姓乡民捧豆酱慰劳岳家军之传说。如皋酱油酿造技艺有别于现代工业化生产技艺,古法酿造必须先制酱,而现代工艺省去制酱这一繁杂程序,两者工艺产品在味觉与营养有天壤之别。如皋酱油酿造技艺利用先祖传下古法酿造技艺制作的酱油特别原味、天然、营养、色泽自然,浓郁的酱香、脂香、口感鲜美、醇厚,含有人体所需的丰富的营养氨基酸。……[详细]
酿造酒酿造技艺(海门颐生酒造技艺)
  酿造酒酿造技艺(海门颐生酒造技艺)扩展​​​​​​​颐生酒产自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先生1894年创办的“颐生酿造厂”。创办初期,聘请了国内酿酒高师传授技术,历经数年的实践与革新,总结出一整套独特而完整的民间酿酒工艺。1906年颐生酒参加意大利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此酒是自从世博会创办以来中国酒类荣获的第一枚国际金奖。颐生养身酒系列结合百余年酿酒心得,以高粱、大米、小麦、糯米、玉米为原料,辅以中高温大曲,采用多种酿酒新工艺,经长期发酵,自然老熟3年,并运用颐生传统秘方,萃取茵陈、藏红花、佛手诸多药材之精华,精心酝酿、悉心勾兑而成。酒体既有甜、绵、软、香的口感,又具较好的保健功效。……[详细]
南通古典家具仿旧技艺
  南通古典家具仿旧技艺,南通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南通古典家具仿旧技艺,首先是古典家具的制作,而后表面再作旧处理,实际上就是文物复修的工艺。所谓古典家具,就是指仿制明代和清代早期的具有“某一特定造型风格”的硬木家具。这个时期的硬木家具多出自皇宫贵胄与文人殷实之家,从选料的考究、样式造型的气质与工艺的精美等方面考量,质之精、品之高、量之多,既是历史空前的,也是后世无数匠师孜孜以求的。行业内的多数专家和权威都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我国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南通古典家具仿旧技艺项目地处港闸区秦灶街道袁桥村工业园。港闸区与通州地区细木匠、雕匠艺人从事生产的有2000人以上。……[详细]
南通扎染技艺
  南通扎染技艺​​​​​​​扎染,古称“绞缬”。“缬”者,指有花纹的织物。染缬的用料多为丝绸、棉布。操作程序精细至极,耗工耗时甚多,加上用于染缬的丝绸底价甚高,整体价格昂贵。旧时,产品多为大内嫔妃宫娥、皇亲国戚及官宦富户仕女穿戴服饰之用料。南通扎染大师创造性地运用了扎染工艺的由点及线、由线及面和点、线、面结合编组的技艺,使结扎方法松紧有致,以其“松”给予染料以渗透的余地,而产生“水墨”效果;以其“紧”,防其渗透而保证图案的清晰度。再配合以夹板配置和层染、泼染、点染、浇染等协调相间,创作了扎染壁挂、画屏等多件获奖作品。……[详细]

全部南通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