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丰台区民俗文化

丰台区十大民俗文化

卢沟桥传说
  卢沟桥传说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修建卢沟桥、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墩斩龙剑、卢沟晓月、卢沟桥与宛平城、卢沟桥事变等方面。关于卢沟桥传说最早的记载现已很难查找,但在民国时期的报刊上曾登载过有关卢沟桥传说的文章。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更使卢沟桥名扬天下。关于卢沟桥的传说故事,均散见于地方志等各种资料之中。已经初步整理的传说故事分别记录在《卢沟晓月》及《卢沟桥的传说》的专辑中。卢沟桥传说历史源远流长,其传播地域非常广泛,不但流传宛平全境,辐射全国,甚至远播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区。与卢沟桥本身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一样,卢沟桥传说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史学价值。2014年07月16日,国务院公布卢沟桥传说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沟桥,亦称芦……[详细]
米粮屯高跷
  米粮屯“同乐高脚会”创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曾受过皇封,距今已有250余年历史。最早是由家住米粮屯、在北京打工的马四爷带领本村几个人创办的。米粮屯高跷跷上角色13人,旗手伴奏25人及演出保卫勤杂人员数人,共计45人。全程表演分大场引入、头跷指挥,分跑大场、个人现计亮绝活(上大跳、旱地拔葱)等高难动作;后面接着清场逗俏,小戏表演,最后以麒麟送子收场。米粮屯高跷作为丰台区享有盛名的花会,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动作特点。其独腿高为1.6米,动作险,技巧多,难度大。有“夜叉探海”、“苏秦背剑”、“蹲裆”、“弹跳”、“怀中抱月”、“鹞子翻身”、“蝎子摆尾”、“挟麦个”、“端盘子”等绝活。米粮屯高跷会在北京各地区的高跷会中独树一帜,受到同行和广大群众的普遍尊崇,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它具有独特的表演形……[详细]
怪村太平鼓
  太平鼓最早不叫太平鼓,它源自一种教派的祭祀仪式,出现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在清朝流传到民间且非常盛行,人们为了乞求风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打起鼓,载歌载舞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所以人们就把这种鼓叫做太平鼓了。京西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了太平鼓,相传是由皇宫里的宫女传出来的。由于这种舞蹈式的表演是为皇上和大臣们进行表演的节目,所以一经传出,便立刻盛行于京郊地区。在京西一带,自清末以来,太平鼓普遍流行在王佐地区,成为京师地界广泛的民间文娱活动,至今流行于王佐镇怪村的太平鼓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西太平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京西王佐镇一带,从西北部山区的羊圈头村到最东南的王庄、南岗洼,村村都有活动。王佐乡怪村的太平鼓表演最为出色,家家有鼓,人人能打,在很早以前就应邀到良乡、通县、河北等地区进行表演,深受观众喜爱……[详细]
  御生堂,始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一六零八年),最初为山西榆次的一家白氏药铺。雍正八年,七代传人白凌云,以医术精湛被当时的总督荐至宫中,并担任御医达二十五年之久。白御医,脉诊病情,望测病势,食医彰道,颇得皇帝、帝后赏识。乾隆二十年,白凌云告老还乡的时候,乾隆帝为感激其医术医德,御赐“御生堂”牌匾。白家老号遂正式更名为“御生堂”,鼎盛期分号达百余家,以自制丸散膏丹享誉京、津、晋、冀。百年老号御生堂现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集团企业。北京御生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位于丰台科技园区工商联大厦18层,是北京御生堂在健康产业领域的资产管理机构,决策北京御生堂融投资方向,平衡、管理北京御生堂在生物制药、保健食品、营养补充剂、化妆品、健康管理、金融投资和产品研发与销售等几个产业板块中属下公司和控股公司间关系,构建……[详细]
  丰台区西铁营“花钹大鼓”――沉稳庄重丰台区西铁营村的“花钹大鼓”,原称“大鼓老会”,因靠近都城,清朝晚年曾受过“皇封”,因此被称为“神胆”,并把大鼓帮上的荷花图案改为“龙”的图案,服装和新“文账(供演员休息和换服装用的凉棚)”都改用了黄色,以显示此会的尊贵,艺人们也引以为傲,自此该会的身价倍增。在表演风格上受其影响,首先在规模上就显得格外威严壮观:在“走会”表演中,第一组排列,是由四名男子各挑副“笼晃(圆形盒、有五层,内装食品、供品和服装)”,笼晃上沿儿插有四面黄地儿蓝边儿的三角旗,旗头用绳子对角连接,绳上系有小铃铛,铃铛随扁担的颤动发出悦耳的响声,以此来显示皇威;第二组由八名男子左手持金龙形“沉子(一种将铜锣挂在木拐上的传统民间乐器)”,右手握木槌,迈着四方步,边走边敲击铜锣,声音清脆明快……[详细]

全部丰台区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