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内蒙古 > 赤峰市民俗文化

赤峰市十大民俗文化

巴林左旗皮影戏
  皮影戏是由皮影艺人操纵的用驴皮刻制的影人,通过灯光将影像透影于幕窗上,再配以音乐和唱念来表演剧情的一种傀儡戏。它是集平面雕刻、彩绘、文学、舞台美术、音乐、戏曲、舞蹈动作设计等于一身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戏中有画,画中有戏,富有地方特色,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它能全方位地传递视觉、听觉信息,感染力很强。千百年来,皮影戏流行于全国各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1979年5月,巴林左旗文化局对全旗皮影戏班和皮影艺人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和登记。1985年10月24日,巴林左旗文化局制定下发了《巴林左旗民间皮影艺人管理条例》,规范了皮影艺人的从业和皮影演出市场。2008年,皮影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蒙古族婚礼(阿日奔苏木婚礼)
  《阿日奔苏木婚礼》是阿鲁科尔沁旗阿日奔苏木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婚俗。婚礼全程记录了男女双方的家宴、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新娘到新郎家、娘家人看望姑娘等婚礼仪式。这种婚礼形式世代相传,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礼仪和礼节。在婚礼的举行过程中,男女双方的婚礼主持人、祝颂和敬酒歌手等人,在某些环节成为主要的角色。婚礼主持人要掌握婚礼的整个过程,使之按着程序顺利地进行下去。祝颂代表各自的一方发言,好多都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不但要熟知婚礼的礼节,背熟一般的祝颂词,还要具备即兴创造的功底。祝酒歌手们歌声要优美动听,会唱婚礼的各种歌曲,还要有连续演唱几个小时的能力。阿日奔苏木婚礼的婚礼主持、祝颂和敬酒歌手等人,一般都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以自然和自发的形式传承了下来。2008年,《阿日奔苏木婚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详细]
蒙古族林丹汗宫廷音乐
  蒙古族林丹汗宫廷音乐项目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84年,阿鲁科尔沁旗根丕庙的五世云增1,把残存的蒙古宫廷音乐15首,交给了阿鲁科尔沁旗文化馆馆长乌·宝音乌力吉。为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留下了《吉庆篇》、《吉祥师》、《大合曲》和《牧马歌》等15首歌曲。2009年,阿鲁科尔沁旗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查干浩特·林丹汗”学术研讨会上,论证了此曲本的最早版本为林丹汗宫廷音乐。蒙古林丹汗宫廷音乐的乐声雄伟宏大,庄重优美,乐曲有可汗颂、朝廷赞、宗教礼仪、民间谚语和哲理训谕等内容。这些,为研究古代蒙古族歌曲和音乐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阿鲁科尔沁旗的非遗工作者们采取优先抢救与扶持措施,在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蒙古汗廷乐队”。为蒙古族林丹汗宫廷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014年……[详细]
巴林格斯尔
  巴林格斯尔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是极为珍贵的人类口头民间文学。这部宏大史诗世代流传,产生了诺彦扎布、乌斯呼宝音等20多位著名《格斯尔》史诗艺人。培育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圣主格斯尔可汗》。格斯尔文化深深融进了民众文化生活及蒙古族习俗心理。传播着大量格斯尔山水传说和祈愿1,保存着格斯尔祭祀民俗仪式。格斯尔文化具有丰富的政治和文化内涵,与历史、社会、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巴林右旗文化部门以“固本强基、深入深化,转型升级、提升水平”为目标,成立了专门的“巴林格斯尔”研究室。健全保护机制,拓展保护载体,强化传承弘扬,促进人人共享,积极保护和传承巴林格斯尔项目。2014年,巴林格斯尔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细]
阿鲁科尔沁旗勒勒车制作技艺
  勒勒车曾经是蒙古族用途最广的交通工具。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勒勒车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目前仍保留着完整的工艺流程。勒勒车由车架子、车轮和轴鞍三部分构成,多采用桦木和榆木等质地坚硬的木材制作。车架子由2根辕木、9根横撑、8根竖撑和2根车厢盖构成;车轮由1根轴、2个车毂、36根辐条和12根车辋构成。另有2个轴鞍,连接车架子和车轮。制作勒勒车只须使用锛子、斧子、凿子、锯等简单的木工工具,制作时勒勒车的车辕木、车厢盖和轴鞍上都要凿出相关的竖卯眼,车辕木还要凿出横卯眼。横撑和竖撑上须开出相应的榫头,以连接车架子。车轴的两头须削细削圆,要求里粗外细,两头凿轴辖孔。每个车毂的正中要打通轴孔,也是里粗外细,周围则凿出18个车辐卯眼,在车毂的正中以内,垂直而又略略向外倾斜。车辐条的根部有无肩榫,头部开单肩榫,两段……[详细]

全部赤峰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