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十大民俗文化

厦门漆线雕技艺
  漆线雕源于古代佛像雕塑工艺,形成于明末清初,经厦门蔡氏十三代传承至今。漆线雕是以线条盘结成浮雕的工艺: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后,手工搓成“漆线”,经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四个流程,塑造出浮凸的图形。线雕画面精美,线条流畅,蔡氏工艺尤以制龙见长,其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详细]
高甲戏
  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在民间乐曲伴奏下作即兴的化装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主要演宋江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代中叶,宋江戏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清末又吸收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因素,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高甲戏。高甲戏的剧目分为大气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它有六百多种传统剧目,包括《大闹花府》、《困河东》、《斩黄袍》、《林文生告御状》、《管甫送》、《杏元思钗》、《孟姜女》、《番婆弄》、《唐二别》及连台本戏《三国》、《岳传》等。高甲戏的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大都来自南音和木偶戏,但节……[详细]
同安南音
   被美国作曲家哈逊端赞为“伟大的音乐”的南音,是“晋代衣冠南渡,丝竹传于闽中,汲盛唐古乐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清响,摭宋元教坊之珠翠,继昆山弋阳之遗风”。南音又称“南乐”、“南曲”、“南管”、“弦管”。南音源远流长,有“中国音乐史上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之根”的美誉。南音初时属宫廷音乐,由于曲调优雅、柔婉,演唱又系中古音,闽南方言又保留着大量中古音的发音习惯,故为闽南人所喜爱,由宫廷步入民间。位于闽南金三角的同安,南音盛传不衰,散布在同安城乡的南音表演团体就有数十个。1995年5月,同安丙州少儿南音演员晋京献演,博得好评,并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详细]
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汉族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闽南童谣是闽南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入选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历代闽南百姓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俗语等,用闽南方言复杂而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进行创作,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因此,闽南童谣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儿童的知识。有些闽南童谣是伴随游戏趁韵而作,使儿童玩得更加快乐;也有的特意……[详细]
闽台送王船
  在厦门沿海一些村落有举行送王船的仪式,送王船是送“代天巡持”的王爷,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祷”,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笺在固定的农历月份确定某一天举行送王船仪式:造一艘王船,把王爷请上船,在海边焚烧。……[详细]
抬阁(海沧蜈蚣阁)
  蜈蚣阁是艺阁的一种,是闽1特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1、今为文艺踩街形式之一。厦门流行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之足。阁棚的数量视财力和人力而定,由20一108节不等,因其节节相接,行走弯弯曲曲,委蛇而行,形似蜈蚣,故称为蜈蚣阁。……[详细]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民间传承约300年,尤以厦门为盛。每年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中秋博饼”活动。它通过掷6个骰子的方式,获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6个等次,赢得大小不等的月饼。是一项高雅的节庆娱乐和带有竞技游戏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历来为公众所喜爱。……[详细]
答嘴鼓
  答嘴鼓是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的一种以闽南语表演的曲艺谐谑形式。它近似对口相声,但对白却是严格押韵的韵语,语言节奏感很强,并长于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很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由于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语言相通,习俗相同,近些年来答嘴鼓艺术在台湾老百姓当中同样红火。1991年6月,台湾宜兰举行了“台湾首届答嘴鼓比赛”,促进了台湾答嘴鼓艺术水平的提高。闽南答嘴鼓艺术家林鹏翔的答嘴鼓节目通过各种媒体向四方传播,在海外也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海外专家学者研究闽台民俗和语汇的宝贵资料。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完整听讲闽南话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和外来人越来……[详细]
厦门疍民习俗
  疍民是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追求生活、发展生产、祈延生命、敬仰神灵的独特风俗习惯。如婚俗,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盘成烟筒箍;创建大钓艚渔船,成为闽南定型的捕鱼船;疍民尊崇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和镇港鱼等。……[详细]
延平郡王信俗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平郡王祠堂祀奉郑成功;随后厦门也建立延平王祠堂。郑成功在海峡两岸享有极高的威望,台湾有58座延平郡王祠。遐迩广布,代代相传。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在今思明区内,有郑成功操练水师、誓师东征的水操台,有练兵的演武场、演武池,有屯兵的嘉兴寨,有太平岩郑成功读书处,有先锋营、洪本部、国姓井、延平公园、延平郡王祠等遗迹。特别是位于鸿山公园半山腰“嘉兴古寨”景点内的“荥阳通祠”(郑氏祠堂),是与台南“延平郡王祠”同时期设立的“郡王祠”旧址。每年到春秋二季,或逢郑成功生辰、逝世纪念日,或郑成功建立思明州……[详细]

全部厦门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