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民俗文化

大同市十大民俗文化

杨家将说唱
  杨家将民间说唱主要流传在我省广灵县中部的山区丘陵地区。长期的边塞争端,两千年民族杂居的历史,使当地有关古代战争的说唱流传至今。杨家将说唱以历史事件为依托,版本源于北宋与辽并存时期杨家将抗辽抗西夏的故事,以历代居住在辽、金、元属地的汉族与兄弟民族百姓口耳相传的杨家保国抗敌的事为主要内容,渗透着民众惩恶扬善、崇忠仇0的审美观念。杨家将说唱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篇主要说唱杨继业、佘赛花二人的故事,兼及杨家儿郎抗击契丹的内容,包括金沙滩血战,穆桂英现身战场;中篇以杨六郎、杨宗保父子与穆桂英的故事为主;下篇以杨文广联合呼家将征西、征南故事为主干,以杨家女性为陪衬,牵及杨家将六、七、八、九代的内容,最后以佘老太君遵旨率全族西迁至西宁结束。杨家将说唱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叙述战争的由来及人物的命运,……[详细]
广灵剪纸
  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的广灵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艳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奠定了剪纸行业的至尊地位,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广灵剪纸当地俗称“窗花”,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作品取材于戏曲人物,鸟虫鱼兽,还有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色彩绚丽,构图饱满,造型生动,纤巧里显纯朴,浑厚中透细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当地人年节时把它贴在纸窗上,通过户外阳光的照射,更加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内容丰富,工艺精细,色彩艳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广灵剪纸图样繁多,有人物、植物、动物以及表现生活、象征吉祥幸福的图案,诸如《红楼梦》、《水浒》、《西游记》、《杨……[详细]
恒山道乐
  恒山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五岳中的北岳。其主峰在浑源县境东南,海拨2016米。恒山周边地域中,佛道古迹甚多,如大同云冈石窟、善化寺、上下华严寺、天镇慈云寺、灵丘觉山寺、阳高云林寺,应县佛宫寺、浑源悬空寺等。千百年来,在其浓烈的宗教气氛与环境中,产生并发展了一种具有中国地方音乐特点的道教音乐——恒山道教音乐(简称恒山道乐),并于2008年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恒山道教源于道教中的“北天师道”。东汉顺帝时,张陵创“五斗米道”(因奉道者须出五斗米,或因其崇拜五方星斗而名),张陵自称太上老君降命其为天师,故亦称天师道。其孙张鲁曾雄踞巴郡、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近30年(约公元185—215年)。南北朝时,寇谦之自称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创立新天师道,后称北天师道。陆修静创立较……[详细]
雁北耍孩儿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是以曲牌名命名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及周边地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已有耍孩儿的班社活动,它的形成至少在此以前。耍孩儿的唱腔属曲牌体,名为“平曲子”,有“本体”、“主插体”、“异体”三种结构类型。以主曲为骨架,嵌入“喜钹子”、“苦钹子”、“倒三板”、“半钹子”、“垛钹子”、“梅花钹子”、“串儿”等曲调,组成一整套唱腔,同时又巧妙地吸收梆子戏中“介板”和“滚白”的唱法,使板腔体音乐和曲牌体音乐融为一体,转换自如,不落痕迹。耍孩儿传统的伴奏音乐分文、武场,文场以板胡、笛子为主要伴奏乐器,音调旋律欢快活泼,婉转嘹亮,武场则使用大锣、小锣、鼓、钹等。音乐伴奏与唱腔紧密结合,显得十分和谐。耍孩儿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唱腔发声使用后嗓子,声音从喉咙后部挤压发出,先咳后……[详细]
灵丘罗罗腔
  罗罗腔是流行于山西省灵丘县及其周边地域的戏曲剧种,它由弋阳腔演变而来,兴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清末至民国时期渐呈衰颓之势。罗罗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众人在后台帮腔,和之以“罗罗哟哟”之声,“罗罗腔”之名即由此而来。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传统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唱腔结构又在不断变化。罗罗腔传统的音乐唱腔主要有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种,其中说唱性较强的数词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与板式唱腔有机结合的特殊结构,如以甩板、数词与流水组合为一套曲子,等等。罗罗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较为特别,“唱时不伴”,乐器过门在每句的尾音处进入。罗罗腔在发展中形成了一批传统剧目,代……[详细]
广灵秧歌
  广灵秧歌是流传于广灵、浑源、灵丘、阳高以及河北涞源、蔚县、易县等地的民间小剧种。该剧种剧目丰富多彩,音乐优美流畅,唱腔高亢激越、铿锵跌宕,板式变化自如,表演质朴风趣,乡土气息浓郁,因此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广灵秧歌是在民歌、小曲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舞蹈、技艺、武术等广场艺术而逐步形成的。该剧种的发展成熟虽无确切的史料记载,但以广灵县殷家庄戏台上保留的清道光六年(1826)“罗家疃元霄班演出《打经堂》、《杀山》”之舞台题壁为依据,可以推断广灵秧歌至少在清道光年间已发展成熟,并登上戏曲舞台。广灵秧歌唱腔包括训调19个、小曲3个、各种板式8种。文武场乐器与其他剧种大致相同。传统代表剧目有《烈女传》、《三贤》、《合凤裙》、《花亭》、《送枕头》、《打瓦罐》、《杀狗》等100多个,其唱腔高亢跌宕,音乐优美……[详细]
大同铜器制作技艺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是全国民间铜器产地之一。大同铜器制作技艺始于东周时期,北魏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到明清时期大同铜器就已在全国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形成了各有绝技的近百户铜匠一条街。大同铜器种类繁多,有宫廷御锅、工艺火锅、文房四宝、酒具茶具等8大系列300多个品种,清道光年间就有“五台山上观景,大同城里买铜”(铜即专指当时生产的铜制火锅)的俚语。 大同铜器是汉族传统工艺品,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北魏时期,就享有盛名。唐宋以来,大同铜器已畅销全国,至今民间还流传着“五台山上观佛景,大同城里买铜器”的俚语。北魏时期,大同有了铜铸的释迦佛像。辽代西京(今大同市)军工匠人能制炮、 等武器。元初在大同炼铜的冶户多达760家。到了明清,铜器在当时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武器、容器、生产……[详细]
广灵染色剪纸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广灵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周成王剪桐封虞”的故事。成王把桐叶剪成“圭”形赠给弟弟叔虞,并封他为唐王。这个桐叶“圭”就是最早出现在山西的“剪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广灵剪纸初唐时已具雏形,到明代形成独特的风格,并沿袭至今。广灵剪纸技法主要为刀刻染色,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要经过设计图样、熏、刻、剪、染多道工序;表现形式上,有阳刻、阴刻、折叠、染色、套色、洗色、单 分。剪纸作品巧夺天工,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品种繁多有,十二生肖、花鸟鱼虫、戏剧脸谱、神话传说、现代人物、自然风貌、旅游景观、劳动生活场景等。近年来,广灵县文……[详细]
杨家将传说(广灵)
  杨家将说唱是流传于山西省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邻接地区的一部超长的民间叙事艺术作品,它以宏大的篇幅,起伏跌宕的格调,生动传神的表演,畅叙了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一家祖孙九代及其家眷忠勇报国、- 安民的英雄业绩和民族气节。杨家将说唱文本篇幅巨大,保留了古代说唱艺术口头讲述和韵文演唱相间表演的特点,可谓有说有唱,声情并茂。内容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篇主要说唱杨继业、佘赛花二人的故事,兼及杨家儿郎抗击契丹的内容,包括金沙滩血战,穆桂英现身战场;中篇以杨六郎、杨宗保父子与穆桂英的故事为主;下篇以杨文广联合呼家将征西、征南故事为主干,以杨家女性为陪衬,牵及杨家将六、七、八、九代的内容,最后以佘老太君遵旨率全族西迁至西宁结束。叙事内容基本上包容了千余年来戏曲、话本、小说、演义、评书等有关杨家将的大体故事及……[详细]
灵丘白氏剪纸
  灵丘白氏剪纸位于晋东北边缘的大同市灵丘县、古有“燕云扼要”之称,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白氏剪纸以美术性和功能性独特的艺术风格自成一家,其工艺讲求刀法细腻、线条洗炼,造型概括精实、朴拙姿意,色彩艳丽和谐、美术语言说唱调和,给人清晰、明快、愉悦、玲珑秀丽之感,缘此被同行赞为至巅,堪称“中国民间剪纸一绝”。  灵丘剪纸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间的西周初期就有“剪桐封弟”之说,那时成王将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其弟,封姬虞到唐为王,这个玉圭图像就是山西最早的剪纸。据考证白氏剪纸雏形于唐、成形于明、光大于清,沿袭至今。  以白昱为代表的白氏剪纸以刀刻不落、剪纸不断为其造型结构手段,运用自然大方的色彩赋于造型以活力。一方剪纸先经精心设计样本在熏、刻、剪、染等多道……[详细]

全部大同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