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 > 吉林市民俗文化

吉林市十大民俗文化

乌拉陈汉军单鼓舞蹈
  吉林乌拉陈汉军单鼓舞蹈,是乌拉陈汉军常氏、张氏家族在以祭祖为大宗的家族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常氏家族称其为“花鼓”,张氏称之为“太平鼓”。汉军旗香祭礼的历史渊源较为复杂,总体上说源于汉族,其发端可追溯到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时期,是东北汉族烧香祭祀亡故沙场祖先,将其魂魄召回家乡故园的经典样本。随着陈汉军旗人的满族化,其烧香祭祀开始受到满族萨满祭祖习俗影响,逐渐以戴神帽、摆腰铃、跳单鼓舞的方式进行了。祭祖场地从室内转到室外,有了动物神崇拜,服饰、音乐皆趋近满族;神歌虽然完全用汉语咏唱,其韵调哀婉悲凄却同萨满神歌如出一辙;而在舞姿上,陈汉军旗祭祖一改过去的民间艺术表演特点,与满族萨满跳神的舞姿基本一致,变成了一种神化形象的体现。自此,陈汉军旗香祭祀礼开始与东北当地民香祭祀礼泾渭分明,自成一体。乌拉陈汉军单……[详细]
满族珍珠球
  珍珠球是一种满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原名采珍珠,来源于满族古老的采珍珠生产活动。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少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颗珍珠,采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将绣球投到伙伴手里。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满族人又把这项活动带到京城,供八旗贵族子弟游戏。乾隆九年由北京传入五常市,至今已有262年历史。珍珠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球胆,表面应为珍珠(白)色。球的圆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为蛤蚌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抄网兜口为圆形,兜口内径25厘米。满族珍珠球的比赛规则为:1、珍珠球的圆长为54至56厘米,重300至325克。2、珍珠球场地长28米、宽15米,分为水区(内场区)、哈蚌区……[详细]
吉林乌拉满族民间音乐
  吉林乌拉是中国满族发祥地之一。这里满族音乐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唱、儿歌、戏剧曲艺音乐、满族萨满神歌、满族吹打乐:《满吹》、《满族秧歌》曲牌等。乌拉满族民间音乐都是传统民间生活的反映,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完全没有职业艺人的加工痕迹,靠世代口头传承。其中,戏剧曲艺音乐;早在《乾隆艺苑揽胜》中,就已详细记述了满族朱赤温(满族戏剧)乌拉支、倒瓦喇(曲艺说唱,二人转的前身)乌拉海支演出的盛况。可见吉林乌拉戏剧、曲艺音乐的久远历史和高超技艺水准。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至今还保留传承于现今的表演艺术作品中。乌拉满族萨满神歌,则是反映满族信仰礼俗所唱的歌,全部用满语演唱,始终保持着较为原始的鼓之响,乐中舞、舞中歌的表现形态。神歌的歌词大多是民歌体和近似于散文体的诗,自然……[详细]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精美的镶滚刺绣工艺是它最具特 处,它不仅是满族特色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就是满族旗袍。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在吉林市延续了300多年。据吉林市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玉秋介绍,满族旗袍在领口、衣襟、袖边等处要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缝制十八道衣边,针线要不停地在布料上穿梭往复。明朝,南迁到辽东地区的满族人,他们的服装是布、皮兼用。迨至努尔哈赤率部起兵后,他们的服饰杂乱无章,出现“上下同服”的现象。直到皇太极时代,冠服始有定制。入关之后,从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换,皆有定制,不可逾越。至于闲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绸缎或布制做,外套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为常。最初满族男女老少都穿衣袍,袍身瘦长、袖口窄小,装饰简单,四面开衩,以方便骑射。满族人入主中原后,女性袍服逐渐从男女共用的功能……[详细]
放河灯(松花江放河灯)
  松花江河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松花江在关东人心头上流过,记载了多少辈人的生生死死、苦难和欢乐,河灯就是一个鲜亮的记号。放河灯起源于印度。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于七月十五日举行孟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孟兰,梵文,是“倒悬”的意思。盆,汉语,是指盛供品的器皿。放河灯是由宗教活动演变而来的。在江河中放置灯盏用以超度亡魂、祭拜祖先,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据《山西省地志》载,山西黄河边的河曲县,每年夏秋两季都在一个称做“西口”的摞坝处搭台唱戏,演的都是先人的英雄故事。然后,点燃河灯放下去,为给当年在黄河上走船而死难的船工们超度亡灵,其意义在于它记载了中原先民“走西口”的创业历史。这古西口已成为山西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古戏台更是有名的历史见证所在地,而燃放河灯则吸引……[详细]
舒兰皮影
  舒兰皮影是流传于东北吉林舒兰市一带民间的一种以“影人子”表演的娱乐演唱形式。在东北文化长廊中有着漫长的形成史和发展史。舒兰皮影供奉圣宗佛,相传,佛为了传经,通过皮影的形式来传播,经书上的话干燥无味,信徒不容易接受。佛家弟子就把经书上的话编成有趣的故事,用兽皮刻修好,在影窗子上通过灯光的影射,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化,便于善男信女接受,在娱乐中接受经书的内容。开始形成时叫影经。影经在唐朝唐肃宗时候(756-761)传到渤海国洓州,也就是现在的吉林省舒兰市,受到了百姓的喜爱。其演出活动分为唱庙会,唱山沟,唱屯场,即走村串屯演唱。几百年来,其踪迹遍布东北大地。影人子是皮影的艺术核心,多为驴皮刻制,不论是人物,还是兵器、野兽、车船等,统称为影人子。刻成的影人子,演出时一拽连线,表现人物的坐卧、走路、打斗……[详细]
吉林北山庙会
  吉林北山庙会,是东北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庙会,早在清代就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之说。吉林以山水佳胜、佛寺集中、佛法灵验著称,吸引着东北各地佛教信徒远道而来拜山求佛。每临四月庙会期间,人烟稠集,民国到伪满期间,连吉长(吉林至长春)、吉海(吉林到海龙)、吉敦(吉林到敦化)三线铁路都加开列车,并半价接送八方游客。很多人从辽宁、黑龙江前来还愿烧香。这种盛况,直至“文革”期间结束。后来庙宇修葺一新,恢复宗教政策之后,各地香客又云集北山,至今庙会盛况不减当年。庙会日期集中于农历四月。实际上从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庙会就开始了(包括长春般若寺,也于此日开始办庙会。三月三为蟠桃会,三月十八为老郎庙会。四月初八为如来佛诞辰,四月十八为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为药王庙会,五月十三为关帝庙会)。逛北山庙……[详细]
庙会(北山庙会)
  北山庙会是在吉林省吉林市北山举办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民俗活动文化空间。北山坐落在吉林市区的西北面,是著名的城区森林公园。清康熙年间,山顶始建关帝庙。其后建有药王庙(原名三皇庙)、玉皇阁等,形成庙宇群,遂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胜千山”之誉。自清代起,以庙宇为中心形成各种固定节期的民俗- ,传承至今。每年农历四月以后,庙会接连不断,有四月初八佛诞节、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药王庙会、五月十三关帝庙会,其中以药王庙会最为隆重。庙会期间,善男信女虔诚礼拜,摊贩叫卖,民俗表演热闹非凡。融儒、释、道多元信仰于一山,集满、汉、朝、蒙、回等多民族习俗于一体,使北山庙会独具特色。……[详细]
吉林剪纸
  吉林剪纸起源于满族,其选型精犷、朴素,不受视野和时空限制,富有关东特色。以往的剪纸多以满族传说和故事为题材,如:“人参娃娃”、“锁龙杆的传说”、“乌鸦救主”、“射猎”以及蔬菜、瓜果、劳动、家畜等为题材。质朴浑厚,刚劲豪放。   剪纸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中记载了汉武帝“剪相封弟”的故事,《木兰辞》中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剪相”、“花黄”都是剪纸的形式。我国北方广大农村,妇女们从六七岁就开始学习剪纸,它也是刺绣的底样,是各种民间艺术的基础。剪纸主要用来表达喜庆祝福,红纸报喜,象征大吉大利;彩纸迎春,象征春回大地。这些鲜艳彩纸构成的环境,热烈喜庆,使人情绪兴奋。加上其多种吉祥祈福的寓意,就更加令人精神愉快、喜气洋洋了。   吉林剪纸既有我国北方剪纸特点的传统满族剪纸,又有松花江……[详细]
  永吉民间游艺走五道憋死牛、下联及赶大山等等游艺统称为永吉民间弈棋,其历史源远流长。在北方民族还没有文字记载时即已流传。最早记载北方民族下棋的人是宋朝人洪皓(1088-1155)所著的《松汉纪闻》。永吉民间流传的弈棋不受棋盘、棋子及相关器具制品的限制。其特点是在家中、庭院、野外或干活歇气儿及放牧空隙之时都可游戏。所需用品就地取材,在大石头、地面或其它平面上随时画个棋盘,用石子、土块儿、草棍、树叶儿或其它什么东西做棋子,即可开始游戏。永吉民间棋奕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是儿童时期既开发智力又能培养竞争意识的一种非常好的游戏。这些弈棋玩法简单、规则统一,难度技巧适度,因此属于老少咸宜的益智游戏。主要流传于吉林地区南部特别盛传于永吉县北大湖镇,至今仍在流传不衰。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折射出东北民族的远古生……[详细]

全部吉林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