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 > 白山市民俗文化

白山市十大民俗文化

长白山森林号子
  长白山森林号子是长白山区伐木人抬木时唱的一种歌,俗话叫“号子”。号子是人在抬木时自然发出的呼声,由抬木人的领头人“杠子头”(又叫号子头)来“领唱”,其余的人“接唱”(又叫接号),便于抬木行走时迈步整齐,使木头悠起来,从而平分压力,运走木头。由于森林停采保护和机械化运木使得抬木活动越来越少,长白山森林号子难以得到传承,处于濒危状态,2008年,申报为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自从有了森林和采伐,森林号子就没有停止过,它千百年来活在长白山森林里。21世纪初开始,由于森林处于停采保护阶段,而且机械化地运木可以靠贮木场吊车去运木,这使得抬木活动越来越少,于是这种森林号子也就越来越少。而且从前会唱这种号子的老伐木者正在渐渐地苍老和故去,使得这种流传了千百年的森林文化难以得到传承,处于真正的濒……[详细]
长白山采参习俗
  长白山区的人们把人参叫“棒槌”,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山参称为“放山”。放山习俗是长白山区的劳动人民在两千年的寻找采挖山参的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长白山区放山人中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长白山区采挖人参习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两千年的放山实践中,形成的一套严密的操作规程和放山人必须遵守。一、拉帮。放山之前组织帮伙叫拉帮。拉帮由“把头”负责。把头是一伙放山人根据民主原则推举出来的领导者。一般放山者大多为三人、五人、七人或九人以上,忌二人(怕见财起歹意)、四人(与“死”谐音)。讲究“去单回双”。放山人视人参为人,回来加上人参成双数,体现了一定能挖到人参的愿望。二、进山。放山人进山要选黄道吉日。进山后的……[详细]
长白山满族剪纸
  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遗存有丰富的满族原生态文化,长白山满族剪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长白山满族剪纸始于明代,后金皇太极时(1592-1643)女真人已开始自己土法造纸,用败萱楮絮、东山桦木等为原料,满族称这种纸为“豁山”,虽质地粗糙,却为满族剪纸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用皮革、鱼皮、桦树皮、树叶、麻布等乡土薄片材料剪刻图案,形成了独自的面貌。长白山满族剪纸起源于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在萨满主持的多种祭祀时,产生了对祭祀服务的剪纸——嬷嬷神剪纸、佛托剪纸、白挂签剪纸等,产生了表现萨满崇尚、满族信仰的剪纸。满族剪纸起源于为萨满祭祀服务的独特功能,形成了独特的题材与独特的风格。长白山满族剪纸题材独特:多表现满族男女人物、表现满族的……[详细]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
  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是流传于吉林省通化市、白山市、辽源市等长白山区满族群众的一种刺绣技艺,因绣于枕头两头而得名。在2008年,风格独特的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是在生活于长白山区的满族先人能够植棉、养蚕、织造绸缎之后产生的。17世纪初,明末时建州女真时代,妇女只能织造麻布,至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1623年(天命8年)才开始派人学习织造蟒缎褂子。《李朝实录》记载当年努尔哈赤及诸将就穿有刺绣的“五彩龙纹”衣服。由于地理因素、民族因素等,使满族民间刺绣艺术在学习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产生了光彩夺目的枕头顶刺绣艺术。长白山区满族的枕头是布缝的,称之布枕,两堵头要绣花、纳朵。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的品类繁多、绣工精道、与满族的婚俗密切相关……[详细]

全部白山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