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辽宁省 > 沈阳市民俗文化

沈阳市十大民俗文化

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改称辽宁省后,又曾称作“辽宁大鼓”。东北大鼓约形成于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司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东北大鼓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许多艺人在演出中甚至当众翻看唱本,照本宣科地演出,俗称“把垛说书”。演出的节目以中篇为主,有《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19世纪末东北大鼓进入城市,主要演唱短段节目,唱词也移植……[详细]
谭振山民间故事
  谭振山,男,著名民间故事讲述家,祖籍河北,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日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太平庄村。谭振山的家在法库县、沈阳市新城子区、新民市交界处的最东北端,那里是清咸丰年间的移民村,居民来自山东、河南、河北。谭振山能讲述600个民间故事,内容多为风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历史人物传说及生活故事和笑话。这些故事基本通过家族、亲朋传承。谭振山在养育了他的黑土地上生活劳作了80年,在田间、炕头、街口、门前给大家讲故事也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谭振山在20世纪80年代末民间文学集成调查中始被发现,民间文学工作者对他讲述的民间故事进行了采录。1988年,沈阳市和新民县共同的《谭振山故事选》出版,选录谭振山讲述的民间故事53篇。谭振山讲述的故事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注意。1992年,谭振山应日本元野市市长邀请……[详细]
传统地仗彩画
  东北古建筑地仗(油饰)、彩画技艺是对建筑承重的主要木构件进行加固、防腐处理,稳定坚固整体建筑的一种技艺,是中国传统建筑修缮技艺的装饰流派之一。地仗是一种中国传统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质结构上覆盖一种衬底,以防腐防潮。为美观其上通常做油饰彩绘。这种做法大约成型于明代,据说由唐、宋建筑油饰彩绘工程的衬地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所用涂料以及干燥后的涂层也称地仗,以发酵的动物血液、桐油、面粉、砖灰等混合而成。地仗(油饰)技艺采用自熬的桐灰油与猪血配比材料,依据光照调整施工时间,同时坚持伏天不施工,并使用有着耐紫外线特性的银朱与自制的桐光油等调配后进行涂刷油饰,从而使古代建筑的维护与修缮的质量有所保证。在对东北地区的古建彩画进行修缮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维护手法更加灵活。在修复沈阳故宫古建筑的官式彩画和东北特有的……[详细]
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
  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清康熙元年(1662年),山西太谷县酿酒商孟子敬来到盛京(今沈阳)小东门外,投资兴建了“义隆泉”(后改称为万隆泉)烧锅。因烧锅地处清朝龙兴之地的“龙城之口”,后来酿出的酒被称为“老龙口”白酒。长久以来,老龙口白酒始终坚持手工工艺酿造(五甑)操作法,其工艺特点可归纳为“水好、曲精、发酵、蒸馏、贮存、勾调”12个字,其突出特色有两点:一是原址原水酿造。老龙口酒厂院内有一眼古井,水质清澈甘冽,素有“龙潭水”之称。水中含有的矿物质及微量成分宜于酿酒从“义隆泉”烧锅到今天的酒厂,都在使用此井水酿酒。二是百年窖池发酵。酒厂的窖池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木制,后来演变成泥窖。从清初始建至今,窖池一直使用从未间断,这在全国是比较罕见的。经过长期驯化,窖池富集……[详细]
  沈阳北市摔跤具有武术加跤的特点,源于清朝满式摔跤“布库”,流行于20世纪初的沈阳北市场地区,既是体育项目又是文化娱乐项目。据悉,清朝十分重视普及“布库”之术,提高“布库”之技,清太宗皇太极就曾在盛京皇宫内“御笃恭殿,召内外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赐大宴,并阅力士角牴”。可见,北市摔跤这一非遗扩展项目,与清宫渊源颇深。在辽宁沈阳,有一种历史悠久的摔跤运动——沈阳北市摔跤。沈阳北市摔跤源于清朝满族摔跤布库游戏,最早可追溯到金代女真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承载了老沈阳半个多世纪的记忆。沈阳北市场地处沈阳市和平区北部,是一个集购物、文化活动、旅游观光、宗教活动与一体的繁华地区。这里是沈阳摔跤及东北跤界的发源地,与北京天桥、上海城隍庙、天津的“三不管”等地被列为最负盛名的摔跤地。新中国成立之前,一代……[详细]
  辽菜传统烹饪技艺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辽菜有3000余年的历史,是根据辽宁地区民族特征、区域特点、饮食习俗、烹饪技法创建的一种地方菜系,它以其悠久的历史,技艺被世人所认可。如今辽菜成为全国各大菜系第一个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是辽宁餐饮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辽宁将建立以鹿鸣春为主要龙头,辽菜传统烹饪技艺代表传承人,传习推广辽菜的师资队伍。将“辽菜传统烹饪技艺”辐射辽宁各市,建立31个辽菜传习店,辽菜代表性传承人将定期到各省市各个传习店开展辅导、示范、规范辽菜活动。建立辽菜传承、传习队伍,形成技艺链条。当日,辽宁餐饮企业还发起了“爱家乡、吃辽菜、传技艺餐饮企业诚信经营行为倡议”,共同倡议诚信经营,发挥餐饮行业每个人的力量。2019年……[详细]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是源于结绳记事形式、祖先崇拜性质的民族民间信仰,具有鲜明的锡伯民族特色。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全民族群体性信俗。沈北新区黄家乡八家子村吴吉山家族传承的喜利妈妈已历9代,四五百年历史。传说中“喜利妈妈”是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实际产生于游牧生活。“喜利”,锡伯语意为延续;“妈妈”,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孙孙得以不断繁衍生息。所以,锡伯族自古以来就家家崇拜,户户供奉。腊月十六是喜利妈妈的生日,当天族人将供品摆好,敬香鸣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妈妈。除夕夜敬祭喜利妈妈,是一个锡伯家族十分神圣的活动。由男主人将喜利妈妈请出,摆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农历二月初二,才收拢放回原处。这一天要吃特赫勒,即荞麦面。喜利妈妈信俗,凝聚着深厚的锡伯族文化传统……[详细]

全部沈阳市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