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北京市 > 怀柔民俗文化

怀柔十大民俗文化

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果脯采用宫廷传统秘方,由鲜果加工精制而成,口味酸甜适中,爽口滑润,甜而不腻,果味浓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个品种、几百个规格的各类产品,均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北京果脯蜜饯的品种很多,果脯和蜜饯的区分,按照在北京的习惯,把含水分低并不带汁的称为果脯。例如:苹果脯、梨脯、杏脯、桃脯、沙果脯、香果脯、海棠脯、枣脯(又称金丝蜜枣)青梅脯、红果脯等。因为以上果脯是把原料经过处理,糖煮,然后干燥而成,其色泽有棕色、金黄色或琥珀色,鲜亮透明,表面干燥,稍有粘性,含水量在20%以下。这种果制品,也称“北果脯”或“北蜜”,是北方形式的果脯蜜饯意思。2021年5月24日,北京市怀柔区申报的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详细]
沙峪村竹马
  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他花会节目一道上街表演。另外,旧时的竹马表演还用于祭祀。沙峪村的“竹马”在花会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以严谨著称。其第一代传人是邢怀,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传统的“竹马”表演的内容是“萧太后打猎”,舞蹈共分八个角色。由于活动量大,舞蹈中的女角色历来由男子扮演。表演者大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表演时演员身挎竹马,手持马鞭,在急促的锣鼓伴奏下跑出各种队形图案,队形的变化由头马暗示。可变出“圆场”、“四方斗”、“打香道”、“编寨笆”等图案。舞蹈动作则以跑为主,要跑出戏……[详细]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此开始,琉璃庙镇的女性村民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聚在一起吃敛巧饭,这一地方习俗传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十二三岁的少女至各家敛收粮食、菜蔬。正月十六当天,年长的妇女协助少女们将饭菜做熟,全村女人共食。做饭时要在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吃到的人会认为自己求到了巧艺和财运。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雀类的别称。吃敛巧饭前,人们要扬饭喂“巧”即麻雀、山雀等鸟类,同时口念吉祥之词,一是向雀儿谢恩,二是祈求来年丰收。饭后在冰上行走,名曰“走百冰(病)”,以此寄寓百病消除之意。逢到敛巧饭活动,戏班和花会都会举行助兴演出。敛巧饭习俗历史悠久,长期绵延不绝,即使在“十年- ”期间仍坚持定期举行,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这种习俗是中国北方农耕……[详细]
  北京御食园食品有限公司始建于2001年,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工经济开发区,拥有员工上千人,年销售额1.8亿元人民币。主营产品:公司以生产北京特产食品和休闲食品为主,拥有营养甘薯系列、怀柔板栗系列、果脯系列、老北京“京八件”系列、茯苓饼系列、干果系列等六大系列500多种食品。技术力量:公司拥有国内同行业最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其中,LLG200型完全连续式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在国内仅此一家。2004年,公司通过HACCP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同行业中首家通过HACCP认证的企业。2006年,又在同行业中率先通过QS认证。荣誉称号:御食园公司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御食园牌鲜食大枣被农业部授予“绿色食品”称号;公司拥有外经贸委颁发的民营企业进出口资格证书;御食园牌果脯、茯苓夹饼被中……[详细]
  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舒展飘逸怀柔县黄坎村的“花钹大鼓”,也称“花钹子”、“锅子”。据当地艺人介绍:黄坎村的“花钹大鼓”,是在两百年前由一位流落到此的山东人传授的。由于承传的原故,从舞蹈音乐的演奏方法上以至表演风格上就有了差异。首先从服饰上看,舞钹少年上穿黑剑衣、下穿红彩裤,较明显地流露出戏剧中武生装素的痕迹;在动作风格上武生身段表现的更为突出,如“弓箭步击钹”:舞钹者右脚前迈步成“弓箭步”,上身前俯,双手钹于右大腿下方击钹;“打七下”套路动作中的勾右脚“前踢腿”,同时,双手于右大腿下方击钹;这两个动作幅度和难度都很大,特别是勾脚踢腿是典型的戏剧中武生功底。在“小折儿”套路动作中的“双人对钹”,即左手平抡到背后,右手经胸前“掏钹”后再与对方击钹;“大折儿”套路动作中的二人“错肩换位”……[详细]

全部怀柔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