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 > 宝鸡市 > 眉县

高跷赶犟驴

高跷赶犟驴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跷赶犟驴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眉县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全县辖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人口31万,是一个以粮果渔为主的农业县。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川景色秀丽,著名的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红河谷避暑胜地、张载纪念馆等名胜古迹均位于我县境内,眉县也是炎帝文化、周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蜚声中外的27件青铜器就出土于眉县。

《高跷赶犟驴》分布在眉县青化乡嘴头村、西寨村等一带。青化乡嘴头村地处眉县东南沿山地区的泥峪河边,南依秦岭,西靠张载坟茔“夫子墓”,北眺张载祠,东接道教圣地楼观台。全村1100多口人,土地面积1200余亩,人员结构单一。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关学宗师张载在这里著书立说,设馆讲学,自古以来,这一带文化意味很浓,张载“厚德载物,注重教化”,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里人们的文化心里。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当地人们将一个农村日常娱乐生活片断高跷跑驴题材,升华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和很强伦理教化色彩的民间舞蹈《高跷赶犟驴》,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了。

高跷赶犟驴的历史渊源

由于受张载思想的影响,嘴头村、西寨村、石马寺一带的文化意味很浓厚,自古以来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民间表演活动更是活跃,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参加表演的节目多达10余种,一直到明朝初年,这里的群众文化活动便增加了一个独特而新颖的表演样式,那就是高跷跑驴。民国前夕,高跷跑驴的第八代传人对其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赋予了新的内涵。《高跷赶犟驴》游演后,深受百姓喜爱。89年5月参加首届民间艺术节汇报演出,一炮打响;后经眉县文化部门的再打造,92年在中国宝鸡西部交易会期间亮相,一举轰动山城,受到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1994年在央视春节晚会上闪亮登场,受到国人赞誉。

高跷赶犟驴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高跷跑驴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圆场、过河、上坡、下坡、卧驴等,特点在于灵活,熟练而惊险的表演技巧,它作为一个小品式民间舞蹈艺术,起初人驴均绑在一尺左右的的木棍上,按照简单朴素的故事情节,尽情表演。后经眉县文化部门的艺术加工,改编后的整个舞蹈就是一出完整的、高品位的哑剧小品,它围绕老少两对夫妻赶驴出行狭路相逢,从互不相让到最终两相谦让的变化过程结束全局,节目力求突出一个“犟”字。

表演形式:广场游演、舞台表演。

高跷赶犟驴的基本特征

1、表演技巧惊险娴熟。

2、音乐融秦腔、眉户、眉县道情为一体,极富地域特色。

3、剧情幽默诙谐、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4、人、驴艺术形象生动逼真,驴极富人性化。

高跷赶犟驴的主要价值

1、《高跷赶犟驴》是地方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典范,具有广泛代表性。

2、是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精品,极富艺术观赏性,具有可发展性和推广性。

3、保护、传承《高跷赶犟驴》这一民间传统舞蹈,对于繁荣群众文化艺术事业,进行中外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弘扬先进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

高跷赶犟驴的濒危状况

近年来,随着影视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偏远的青化乡嘴头村一带村民主要依靠观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加之人才和经费严重匮乏,因此,民间舞蹈《高跷赶犟驴》节目停演多年,后继无人,濒危状况严重,亟待保护、挖掘和传承。




下一篇:岐山转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