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农安县

黄龙戏

黄龙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龙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龙戏是吉林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是农安县创作的地方戏曲新剧种,因农安曾是辽代有名的黄龙府而得名。黄龙戏产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后在实践中,充实了刀马旦、老生和老旦。音乐主要分生、旦、丑行当唱腔、表演及化妆、服装等基本上依照京剧的路子。2008年,黄龙戏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唱玩意儿”)为基础形态,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故称黄龙戏。

黄龙戏的音乐基调,是以本地皮影音乐为母体,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皮影专调、香调等民间音乐元素相结合,杂揉而成,音乐结构采用乐段体,可多次反复。整个乐调,似影非影,既不离“此地影调”的母体,保持当地的乡土气息,又具备戏曲音乐的板式变化格局,体现出民间性和地方性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特色,亲切宜人。

黄龙戏的音乐板式,是根据皮影音乐的板眼变化基础原型,结合民间小戏、借鉴本地民歌形成以“正调、青调”为两大主调的各种板式,其中有平板、快平板、平板三眼、行板、流水板、垛板、散板等。

黄龙戏的行当分腔,有生、旦、净、丑四类,分腔主要在唱法、旋律、音色上,而不在音区。主要包括男女分腔、年龄分腔、唱法分腔和旋律分腔等,并根据剧中人物情绪,使用部分皮影小调来丰富处理。其唱腔可分为正调、青调两种,有女正调、女青调、男正调三套声腔,都是上下两句、结构严谨的方正乐段。

黄龙戏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主奏乐件是本地四弦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黄龙琴和四弦。弦乐有二胡、中胡、大提琴和倍担琴;管乐有竹笛、唢呐和笙;弹拨乐有杨琴、琵琶、中阮、三弦、大阮;打击乐有板、单皮、小堂鼓、大堂鼓、锣、钹、木鱼、碰钟组成。演奏时,常由一人兼几种乐器。

黄龙戏的表演形式,充分借鉴了本地民间艺术的演艺特点,多用象形写意、动作夸张、线条粗犷、刚柔相济;在舞蹈上,吸收了本地民间歌舞、萨满舞等艺术手段,突出契丹(辽)、女真(金)等民族舞蹈风格,服装道具上也突出民族性与地方性;唱念发声以普通话为主,杂以本地方言。唱腔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把普通话声调与影腔语气音势相融合,具有浓郁个性色彩。

黄龙戏代表剧目《无事生非》《风雨菱花》《魂系黄龙府》、《圣明楼》《兀术与鹰格》等。曾先后荣获过“文华奖”、“梅花奖”、“孔三传戏曲音乐金牌奖”、“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传统与现代结合’荣誉奖”等30余项,1985年黄龙戏被收入《中国戏曲年鉴》。

黄龙戏是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综合性的独特地方传统戏曲剧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下一篇:绍兴石桥营造技艺